日前,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数据中心发布的中国城镇化调查报告引起人们的注意。数据显示,在有承包地或曾经承包过土地的家庭中,14%的家庭承包地被征用过。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征地拆迁后,提供就业机会和城镇社会保障的比例较低。就农村土地处置情况而言,仅半数农民工还打算耕种自己的承包地。就农民工就业和留城意愿来看,逾70%的农民工不打算回乡就业。同时,绝大多数农民工不再打算从事农业劳动,特别是80后农民工,只有7.3%的人愿意回乡务农,只有3.8%的90后农民工选择“务农”。
这组数据是“意料之中”又是“意料之外”。所谓“意料之中”,城镇化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变革已经讨论过多时,不必赘述;所谓“意料之外”,我国超7成的农民工不愿回乡就业,比例之高,让人惊讶。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并且适应城市的生活,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当更多的人选择城市、而农村又不能给留下来的人创造足够的生存和发展机会,这种以农村的过度付出为代价的发展,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社会资源就应该被充分利用,找什么样的抓手,如何把为数不多并逐渐减少的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完全利用起来,是很多地方政府部门都在思考的问题。而供销合作社的独特优势,能担此重任。
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是供销合作社的根基所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供销合作社也在不断改革机制体制,整合社会资源,将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有机结合。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共发展了综合服务社28.3万家、庄稼医院4万家,实现了从农村流通领域向农业科技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文体娱乐、养老幼教、家电维修、劳动就业等农村社区综合服务拓展,各地基层社的“综合服务体”正逐步成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平台。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全国供销合作社基层工作会议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王侠指出,“要着眼于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打造全方位服务体系。要搭建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开展专业合作、流通网络、主导产业、城乡社区、行业协会等多方面的服务。”当农民不愿再回到土地,而土地却被赋予了更多的要求和功能时,供销合作社理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网络优势,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力度,在解决农业生产规模化上发挥重要作用。正如汪洋副总理所说,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可以替代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的地位。在农民不愿务农的今天,供销合作社如何在农业上大有作为是值得我们付诸探索和实践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