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10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母亲的农信情结

□ 山东省夏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张 涛

 

    那一年,我被省里的一所211重点大学录取。看着录取通知书,一家人沉浸在喜悦之中,乡邻们争相前来祝贺,父母欣慰的脸上却有抹不去的忧愁。一年几千块钱的学费如一座大山压在他们的心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辛苦劳作供养我们姐弟四个已属不易,如今面对这个天文数字般的数目,他们一筹莫展,鬓角的白发似乎一夜之间添了许多。

    眼见父母四处奔忙却收效甚微,我一度萌生了想要放弃的念头。正在此时,村里的张大爷带来的一个消息,如一缕阳光穿越阴霾将多日的愁容一扫而空。张大爷是农村信用社的协理员,他告诉父母,信用社有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助学贷款,像我家这样的正好符合条件。很快,我们到镇上的信用社办了助学贷款,我也顺利地步入大学的殿堂。从此,母亲总是把农信社这几个字挂在嘴边,逢人便说,多亏了信用社,要不孩子恐怕上不了大学。

    在外求学期间,母亲总会定期到镇上的信用社给我寄生活费。她总是会在电话里提到,“信用社的小姑娘服务态度好,也不嫌我这个农村老太太烦,有时还能和她们聊会天。”我知道,母亲是个时时记着别人好的人,何况信用社在关键时刻帮助了我们,她自然会心心念念地放在心上、挂在嘴边。之后几年,两个姐姐先后参加工作,家里的境况有所好转。有富余钱的时候,母亲便把钱存到农信社,她总会说:“钱存到信用社心里踏实。”

    毕业那年,我认识了老公。当初谈婚论嫁的时候,还遇到了些波折。每次提到结婚时的事,我总是调侃老公:“要不是看你在信用社上班,我妈还不一定让我嫁给你呢。”“是是是,我可是沾了信用社的光了,要不恐怕过不了丈母娘这关,就凭这个我也得珍惜这份工作。”老公笑道。想想确实如此,要不是因为母亲对农信社的那份信任、感恩,对农信人的认可,我们也不一定能走到今天。

    今年五月,母亲办理了退休手续,能够按月领取新农保养老金。信用社作为代发机构,又一次把母亲和它联系在一起。上次,母亲打来电话告诉我:“现在支钱不用跑十几里地到镇上取了,拿个卡在村里就能取,信用社是越来越先进了,把服务都送到家门口了。”透过声音,我能想象到母亲此时一定笑容满面。

    是啊,这几年,亲眼见证了信用社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创新突破,让偏远农村的百姓也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信用社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银行。

    母亲的农信情结深深地感染着我,也让我和农信结下了不解之缘,相信这份情缘会继续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