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10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科学防虫出新招 食品安全有保障


 

    曾几何时,农民种植过程中遇到病虫害,总是大量甚至过量使用农药和杀虫剂,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为了取得满意的防治效果,农民不得不增加药剂的使用量,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滥用药剂的危害性,逐渐倾向于科学防虫,于是,物理防虫、生态调控等方式又回归到种植过程中,这种物理的、生物的方式除了能取得良好效果、保障了食物的安全性外,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稻田里养殖甲鱼对付“稻飞虱” 田埂边种植大豆喂养害虫的天敌……

引来“新邻居” 害虫遇天敌

    今年受异常高温气候影响,水稻重大病虫发生情况复杂,不确定因素多,地区间差异大,特别是稻飞虱发生受虫口基数、苗情、气候、防治等多种因素影响,前期迁入发生情况比曾经稻飞虱大暴发的2005年还要严峻,对晚稻后期威胁极大。正当其他农户忙着喷洒农药的时候,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丁家庄村皇天畈粮食功能区,这片晚稻田的主人——萧山区供销合作社万农粮食合作社社员丁海洋却显得轻松许多。原来,从去年开始,萧山区供销合作社、农业局就与浙江省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开展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应用与示范,在他的粮食功能区内建立了面积达1068亩的省级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利用种养一些动植物、有针对性地培养晚稻害虫的天敌的生态工程技术,从而有效控制晚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减少农药的施药次数。

    “我们在田埂边都种植芝麻、大豆、丝瓜、万寿菊等蜜源植物,为害虫的天敌提供了丰富的蜜源,也就是食物。这样一来,有利于天敌种群的繁殖,增强稻田的自然控害能力。”丁海洋告诉笔者。除了这些蜜源植物外,他还在机耕路边种植香根草等诱虫植物。而这些诱虫植物的使命就是将稻田的害虫吸引到自己身上,使其自然死亡,以便保证晚稻的健康成长。

    稻田里来了这么多“新邻居”之后,害虫的天敌数量有了显著增加。据抽样调查,与农民自防田相比,绿色防控田蜘蛛数量增加54.8%,寄生蜂数量增加136.6%,不仅有效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种出来的稻子也更绿色安全了。

    正在笔者采访时,农田里传来青蛙的叫声。只见有一块稻田周围都用网围了起来,丁海洋说,这是为了防止青蛙和甲鱼“外逃”而采取的措施。原来,这100亩稻田里不仅新住进了5000只青蛙,这些青蛙还有了新朋友——1000只甲鱼。在那里,青蛙和甲鱼是对付稻飞虱的“利器”。据萧山区供销合作社农技顾问——区农业局农业站副站长王国荣介绍,稻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最为严重的一种害虫,它们常常集聚在稻丛下部活动,把水稻的营养吸干,造成大片水稻枯黄倒伏,对产量影响极大,严重时甚至造成颗粒无收。“青蛙和甲鱼都喜欢吃浮游生物,它们会顺带着把大量的稻飞虱吃进肚子里。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该绿色防控示范田仅施药1次,比农民自防田减少用药2到3次,防治成效已经非常明显了。”王国荣说。

    截至目前,萧山区供销合作社共有7个区级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面积达5000亩。通过减少化学防治,综合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集成创新手段,减少农药成本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 

(方贤满)


农业部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

    本报讯 绿色防控是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手段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近日,农业部在四川省南充市组织开展南方地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场观摩活动,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

    近年来,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各级农业部门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研发、集成、示范和推广力度,杀虫灯、性诱剂、赤眼蜂、白僵菌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据初步统计,今年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达9亿亩次左右,不仅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危害,而且减少了化学农药用量,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探索出一条从源头转变病虫防治方式、减轻面源污染和农药残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过现场观摩,农业部旨在引导各地农业部门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创新推广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工作。

    一是着力集成关键技术。以蔬菜、水果、茶叶等鲜活农产品及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为重点,围绕控制病虫危害、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药残留,开发一批绿色防控产品及配套使用技术,并以作物为主线,将相关的绿色防控技术与常规技术组装集成形成技术操作规程。

    二是着力加大推广力度。建设一批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采用农民田间学校、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加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步伐。

    三是着力创新推广机制。在加大财政补助的同时,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保障“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创响品牌提供技术支撑,推进绿色防控市场化发展。

    四是着力整合资源。整合相关支农项目,并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绿色防控,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密切农工联合、农科教结合,加强新产品开发、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共同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农网)


链 接

    绿色防控是指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恶化病虫的生存条件,提高农作物抗虫能力,在必要时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它是持续控制病虫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是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以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的目的。同时它也是促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必然要求, 是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生态调控技术:采取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作物布局、培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健康栽培措施,并结合农田生态工程、作物间套种、天敌诱集带等生物多样性调控与自然天敌保护利用等技术,改造病虫害发生源头及孳生环境,增强自然控害能力和作物抗病虫能力。

  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应用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关键措施,加大赤眼蜂、捕食螨、牧鸡牧鸭、稻鸭共育等成熟产品和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开发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诱抗剂等生物生化制剂应用技术。

  理化诱控技术:重点推广昆虫信息素(性引诱剂、聚集素等)、杀虫灯、诱虫板(黄板、蓝板)防治蔬菜、果树和茶树等农作物害虫,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植物诱控、食饵诱杀、防虫网阻隔和银灰膜驱避害虫等理化诱控技术。

  科学用药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优化集成农药的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配套技术。通过合理使用农药,最大限度降低农药造成的负面影响。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