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0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茶文化系列
茶与佛家(二)

□ 王岳飞

    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第二,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最后,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禅茶一味”的意境常常被我们提起,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我国有很多与茶相关的对联、茶诗,都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帮助:对联如“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招隐寺内”、“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上饶陆羽泉联;茶诗如赵朴初的“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还有灵一和尚的《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诗曰“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读罢,不知您能否从中嗅到禅茶之味呢?

    茶在禅门中的发展,由特殊功能到以茶敬客乃至形成一整套庄重严肃的茶礼仪式,最后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深层的原因当然在于观念的一致性,即茶之性质与禅悟本身融为一体。正因为茶与禅能融为一体,所以茶助禅、禅助茶,“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茶有如此巨大功能,绝非仅由其药用性质的特殊方面所决定,正如道教最早在观念上把茶吸纳进其“自然之道”的理论系统中一样,禅门亦将茶的自然性质,作为其追求真心(本心)说的一个自然媒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事实中,这都是一个绝佳的无与伦比的自然媒介。它的无可替代性,正是禅宗能将其真正作为一种文化而大大兴盛起来的根本原因所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