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将统筹全市农副产品流通的工作职能赋予供销合作社,明确由供销合作社专抓农副产品流通工作。曾经历了生死存亡考验的常德市社,找准位置,挖掘潜能,励精图治,服务“三农”,从传统经营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通过自己的“服务”职能开始在城乡农产品流通领域唱起了“主角”。
转变职能:“服务”唱主角
关键词:推介产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推动常德市大宗农副产品的产销对接,市社采取“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每年组织召开2至3次大型新闻发布会和产品推介会,推介该市的柑橘、茶叶、龟鳖、食用菌等大宗优质农副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巩固老市场,拓展新市场。近几年先后在上海、长春、南京、西安、海南、长沙等地举办柑橘、茶叶、龟鳖、食用菌新闻发布会和促销展销活动20多场次,签订购销合同数亿元。
同时,为整合培育品牌闯市场,让常德市农产品销售逐步由散装鲜货向精装品牌过渡,市社推动以“石门银峰”、“桃源大叶茶”、“双上绿芽”、“紫艺茯茶”为主的茶叶品牌营销,以“石门柑橘”为主的柑橘品牌营销,以“汉寿甲鱼”为主的龟鳖品牌营销,同类产品整合营销取得明显成效。“石门柑橘”品牌销量超过40万吨,占全市一半产量;优质品牌茶叶销量达5000吨,产值3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一半;优质水产品产量达30万吨。
关键词:培育主体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的市场主体。流通协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农民经纪人、营销大户的培育,增强了为农服务功能,为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流通提供了新阵地。
常德各市县供销合作社依托棉花、油料、粮食、水产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协会,每年都重点扶持和规范3至5个协会的发展;积极引导社属企业、产销大户和经纪能人领办、参办各类专业合作社,促进了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2012年,全市规模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达到279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090家、流通协会达150多个、规模专业市场65个,农民经纪人上万人,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流通主体。数据显示,全市9成以上农产品通过各类流通主体销售,规模流通主体解决了一村、一乡甚至一县的农产品销售问题。
此外,市社牵头成立的市农产品流通协会,拥有会员195个,带动农户50多万户,自成立以来,每年组织销售农副产品60多亿元。桃源县热市镇综合服务社每年销售化肥4000多吨、农药100多万元,购销农副产品600多吨,为农民让利20多万元;石门新关柑橘专业社建社以来共加工销售柑橘5000吨,实现纯利150万元,为专业社橘农增收300万元。
关键词:新网工程
2006年,常德市供销合作社系统依托北京新合作商贸连锁有限公司,在全省率先启动“新网工程”建设工作。市社深入研究后,提出建设“四千工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3年努力,建成1000个生活日用品超市、1000个农资供应店、1000个烟花爆竹经销店和1000个农村流通大户,形成功能较为完善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到今年上半年,全市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县级配送中心发展到25个,各类网络终端发展到3682个,其中日用消费品供应加盟网点1127个、农资连锁配送加盟网点1813个、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742个。“新合作”日用工业品配送网络在石门县基本成形,在金润和配送中心的基础上,加盟店总数发展到312家,覆盖了全县70%的自然村。
发展思路: “规划”定乾坤
“目前,我市农产品流通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农产品季节性、结构性卖难现象时有出现,流通基础设施滞后、流通环节过多、现代营销方式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市农产品的流通。”常德市社监事会主任戴作凡说。
如何打破这些瓶颈,打造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常德市社计划从多元化入手,在规划上做文章。
采用专业化现代营销方式
近年来,一些奇怪的现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石门柑橘”品牌已叫响,市场也建起来了,但是很多橘农不进市场交易,还是选择马路市场交易或搭棚交易。
戴作凡分析说,常德市农产品流通仍处于现货交易的原始集散阶段,生产、加工、包装、储存、保鲜、运输等环节专业化水平低,特别是柑橘鲜活产品交易时间短,再加上冷藏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市场带动能力不强。同时,现代交易方式采用少,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电子结算比重不足,错峰销售和延时销售手段还有所欠缺。所以,常德市农产品流通需采用专业化的营销方式。
下阶段,常德市社将重点建设常德现代农产品物流交易展示中心、常德农产品大市场、新合作汉寿综合商贸物流园等一批专业化的市场;重点引进培育一批从事农产品冷藏、低温仓储、运输的专业化物流企业,推动常德市农产品物流上档次、上水平;重点引进专业化的农产品营销物流企业,通过借船出海销售常德的农产品;重点加强市外大中城市农产品销售窗口建设,通过“专区”、“专柜”、“专卖店”等形式,展示销售常德市名优特新农产品。
推进农产品流通渠道多元化
农产品流通主体多元化的核心是要培育新型农产品流通主体,发展专业化的经营公司、合作社、大户,引进外来力量组建大型农产品流通公司。常德市社计划通过每年培育1至2个新型农产品流通主体,支持发展一批农产品流通大户,特别是加强各类流通主体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提升流通规模档次,增强市场谈判能力。同时发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等多种产销对接形式,鼓励龙头产业、营销大户等流通主体到大中城市开设直营店和专卖店,实现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多元化。
同时,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要实现现代化,农产品流通物流体系要实现现代化。目前,常德市社正在开展信息化流通建设的示范,已经启动“网上供销社”和“农资农产品价格信息直报系统”建设。11月底以前,市本级和澧县将建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信息网,收集监测棉花、茶叶、柑橘、蔬菜、水产、食用菌、油料和农业生产资料等八大类产品的价格信息,建立覆盖市县两级的供销信息直报和预测预警系统。12月底以前,常德市将建成常德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每个区县(市)都会有1至2个有特色、有影响的产品试点网上销售,品种范围将根据试点情况再行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