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受众对于新闻的选择愈发具有针对性,如何满足读者对于新闻资讯的“超细分”要求,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彰显“新闻第一”的理念,“Media”与“News”不是争论,而是融合。
全媒体时代下,对于传统纸媒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转眼间,由我负责运营维护的《合作金融》周刊的微信公众平台——“农村金融”运转已经快半年了。作为这一移动平台的责任编辑,我的每个周末都在查找资讯、筛选配图、编辑上传文字、分析关注数据中度过。为了保证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即便有时出差采访、出游休假,笔记本电脑我都会随身携带。
看着微信平台关注人数的稳步攀升,小小的成就感会让周末加班变得不那么辛苦。
对于报社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传播平台的增加,更是发展定位与思路的全方位升级。大到发展模式,小到Logo设计,《合作金融》的小编记者们在大会小会上大胆畅想、挥斥方遒,而当探讨到英文名称的翻译时,却在“传媒”一词上遇到了明显分歧。
按照一部分人的观点,“传媒”应该翻译为“Media”。这个词不仅在“Google Translaste”和“有道”等翻译网站上都是“传媒”一词的唯一中文翻译,而且从含义上说,也包含着“介质”和“传播媒介”的意义;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传媒”一词则应该翻译为“News”,虽然这不是“传媒”一词的直译,但是却能突出媒体对于新闻业务的核心定位,更能彰显一种价值。
争论持续了很久,最终无果而终。
而媒体的发展,离不开“方式”与“内容”的突破。
近年来,一些传统纸媒突破禁锢,与新媒体积极融合,从手机、平板电脑的APP客户端到最近风靡的微信公众平台,高效的传播手段正悄然改变着读者的阅读习惯。由一张纸到一张网,突破固守的报纸阵地,这是一种方式的转变。对于传统媒体的未来,充分利用文字、网络、声像以及通信等传播手段来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既是方向,也是要求。
而在如今信息爆炸的背景下,新闻的价值性愈发珍贵。在海量信息的传播中,如何区别于“转发”与“附和”,树立媒体的核心形象,彰显在行业领域内的高度和独特见解,则是“内容”上必须的突破。
对于“Media”与“News”的争论,其实亦是两种核心价值的体现。如今,受众对于新闻的选择愈发具有针对性,如何满足读者对于新闻资讯的“超细分”要求,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彰显“新闻第一”的理念,“Media”与“News”不是争论,而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