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很丰满,质量很骨感,这也是第1000家村镇银行迟到的主要原因。
这似乎是个好消息。距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六年半之后,第1000家村镇银行终于问世。10月13日,由马鞍山农商银行发起的甘肃永登新华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成立,我国村镇银行的数量达到了1000家。
早在2009年7月,中国银监会曾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到2011年末,全国完成1027家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
第1000家村镇银行距监管层的预期,迟到了两年之久。
纵观村镇银行这几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竞争、以及解决部分农村地区金融缺失和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等方面,其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与监管层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相去甚远。
数量很丰满,质量很骨感,这也是第1000家村镇银行迟到的主要原因。
定位不清晰、贷款普遍流向县域等问题,自村镇银行诞生以来,就与其发展如影随形。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已开业的村镇银行资产达5204亿元,其中农户贷款1228亿元,小企业贷款1598亿元;累计向111.9万农户发放贷款3097.5亿元,累计向28.9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5329.5亿元。中小企业贷款数额远高于农户贷款。
在地域分布上,村镇银行也呈现出“名为村镇,身在县城”的格局。以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仪陇惠民村镇银行为例,其总部设立在四川省仪陇县金城镇,但2008年末在县城设立支行之后,管理部门和工作重心也随即向县城倾斜。更多的村镇银行则直接将网点设立在县城,甚至是市区。
同时,吸引存款难度较大也制约着村镇银行的发展。
一方面,农民和中小企业闲置资金有限,进一步制约了村镇银行资金的来源;另一方面,大部分村镇银行网点较少、信贷产品有限,也使其在与其他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面临以上发展中的制约因素,盲目追求村镇银行的数量、而非质量的话,将继续与其设立初衷渐行渐远。重质又重量,方能促进金融市场良性竞争、并为“三农”提供更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