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10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村镇银行:
丰满还是骨感?

□ 本报记者 孟 玥

 

  数量很丰满,质量很骨感,这也是第1000家村镇银行迟到的主要原因。

    这似乎是个好消息。距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六年半之后,第1000家村镇银行终于问世。10月13日,由马鞍山农商银行发起的甘肃永登新华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成立,我国村镇银行的数量达到了1000家。

  早在2009年7月,中国银监会曾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到2011年末,全国完成1027家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

  第1000家村镇银行距监管层的预期,迟到了两年之久。

  纵观村镇银行这几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竞争、以及解决部分农村地区金融缺失和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等方面,其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与监管层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相去甚远。

  数量很丰满,质量很骨感,这也是第1000家村镇银行迟到的主要原因。

  定位不清晰、贷款普遍流向县域等问题,自村镇银行诞生以来,就与其发展如影随形。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已开业的村镇银行资产达5204亿元,其中农户贷款1228亿元,小企业贷款1598亿元;累计向111.9万农户发放贷款3097.5亿元,累计向28.9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5329.5亿元。中小企业贷款数额远高于农户贷款。

  在地域分布上,村镇银行也呈现出“名为村镇,身在县城”的格局。以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仪陇惠民村镇银行为例,其总部设立在四川省仪陇县金城镇,但2008年末在县城设立支行之后,管理部门和工作重心也随即向县城倾斜。更多的村镇银行则直接将网点设立在县城,甚至是市区。

  同时,吸引存款难度较大也制约着村镇银行的发展。

  一方面,农民和中小企业闲置资金有限,进一步制约了村镇银行资金的来源;另一方面,大部分村镇银行网点较少、信贷产品有限,也使其在与其他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面临以上发展中的制约因素,盲目追求村镇银行的数量、而非质量的话,将继续与其设立初衷渐行渐远。重质又重量,方能促进金融市场良性竞争、并为“三农”提供更多服务。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