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馆之多,杭州独有一份风姿, 杭州茶馆业历史悠久,其雏形约在唐代中叶以前就已出现。最早记载的杭州茶馆在南宋时代。当时的茶馆集中地,有一块开在今天的清河坊一带。那个时候,茶馆已经分出各种不同的种类来了,有听琴说书饮茶的,有文人雅士聚会饮茶的,有市井弓车卖浆者在街头茶摊上边饮茶边谈天说地的,等等。尤其已经出现了一种称之为瓦肆的游艺场所,这里常常有说书人说书,下面坐着的人品茶听书,入迷之极。岳飞死于杭州风波亭,他被平反昭雪之后,事迹立刻搬入瓦肆,所以有“一市秋茶说岳王”之诗。宋以后发展很快,尤其是南宋定都杭州,给茶馆业的兴起带来了巨大契机,杭州茶馆兴盛一时。 到了明代,茶肆茶楼在杭州林立,成为这个城市的一种生活象征,有茶馆老板,每逢花事兴起,便在茶馆开花展,以此招揽茶客。
到了清代,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出现了一大批既有钱又有闲的如八旗子弟之类的人,要求有一种多功能的大众活动场所,供不同层次的人在其中休闲、饮食、娱乐、交易,茶馆由于兼具这些功能,成了首屈一指的选择,得到了迅猛发展。近代是杭州茶馆业的鼎盛时期,据说,从清初直到民国末年,杭州茶馆遍及城乡,最多的时候颇具规模的大型茶馆就达三百多家,小型茶馆、茶摊更是不计其数,空前繁荣。可以说茶馆已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场所,浓缩了近代杭州的地域文化特征及风土人情、市井百态,是我们观察近代杭州社会的一个绝好的窗口。不少革命志士,比如秋瑾、陶成章等人,也经常在茶馆中谋划革命。那时杭州著名的茶馆有三雅园、喜雨台等。各个茶馆分工也往往不同,有专门斗鸟的,专门说书的,专门下棋的,都是自然形成。据有关方面统计,当时的茶馆大约有二百多家。
杭州城内,各水陆码头,交通要道,商贸集市地,是茶馆密集之处,如南星桥,清河坊、羊坝头、官巷口、闹市口、涌金门、火车站、石牌楼、盐桥、菜市桥、狮虎桥、大关、卖鱼桥、拱宸桥等地方。清末,西湖上城墙高耸,游船码头多在涌金门一带,这里的“三雅园”、“藕香居”两茶馆很有名气。其中“藕香居”系某尼姑所开,门对西湖,三面临水,多栽荷花,远山近水一览无余,为非常清静高雅的品茗场所。此处有两幅非常有名的茶联。茶室中一联云:“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外边茶亭柱上一联云:“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沪杭铁路通车后,城站地区热闹起来,车站对面开了家“迎宾茶楼”,式样新颖,规模很大。尤其是民国初年,拆西湖城墙改马路,开辟新市场,延龄路即今延安路成了新的商业中心,西湖游船码头也移至湖滨,这些地方人物辐辏,往来频繁,繁华热闹,非常适合开大型茶馆,如延龄路上有“湖山喜雨台”、“雅园”,湖滨路上有“西园”、“四海第一楼”等高级茶馆。此外,南星桥的“碧霞轩”拱宸桥的“醒狮台”,湖墅的“补经楼”,城里的“连升阁”、井亭畔“七重天”的“露天夜花园屋顶茶室”等,都是享誉一时的大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