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秋十月的海风中、在八方宾客的欢笑中,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厦门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民生银行共同主办,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和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协办,厦门会展金泓信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厦门茶博会于10月13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圆满闭幕。本届展会致力于全面打造国际展会品牌,在展览总规模30000平方米、总展位数1500个、500家的境内外参展企业中,境外展区首次扩大至8000平方米,聚集了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美国、日本、韩国、荷兰、肯尼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家境外参展企业。其中,印度茶叶局首次组团前来参展。综合看来,本届茶博会较以往几届的厦门茶博会来说,体现了“混搭”特征,涌现出几大亮点。
佛事用品,禅意妙香
本届厦门茶博会结合了有“全球最大佛事用品展”之称的厦门国际佛事用品展联袂登台,演绎了一场禅茶文化盛宴,通过佛事与茶叶的完美结合,形成了本届茶博会最独特的“文艺范儿”。据了解,为了此次佛事盛会,不少参展商拿出了“看家宝”——从精美庄严的佛像、琳琅满目的佛具、细致淡雅的檀香……可谓应有尽有,而佛事用品的材质,也涵盖了汉白玉、琉璃、贵金属还有玻璃钢等材料。
记者在现场走访了几位参展商,他们纷纷表示看好目前的高端佛事用品市场。“在我国,佛教与茶结缘甚早,‘茶禅一味’的佳构更是由来已久,两者结合自然成亮点。”一位来自浙江的参展商表示。而来自宝岛台湾的参展商先生则认为,现在内地经济发展迅猛,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重要,因此相应的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大。他告诉记者,自己今年已是第八次参展,本届在经过精心策划后,他带着精致的“彩绘佛像”前来参展。尽管该佛具价格不菲,但在杜先生看来,“当经济生活达到一定层次时,人们对修身养性的要求也就高了,而在节奏紧张的都市生活中,恰恰是那一缕茶香,以及一室禅意,孕育了一个很可观的市场前景。
香道文化也是与禅相融的一部分。本次展会上的香道表演,在带领观众走近和了解中国香道文化的同时,让观众发自内心地体会和感悟生命之美,从而爱上这有茶的生活。
台湾展区,热力空前
本届茶博会对台特色凸显,今年台湾展区的展览面积增至5000平方米,吸引了包括郑福星、鸿岭制茶、陆宝等在内的逾百家台湾企业参展,为观众展示纯正的台湾高山茶、精美的莺歌陶瓷和独特的文创设计理念。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一直是两岸茶叶贸易的最主要集散地之一,主打台湾牌是厦门茶业展的一大亮点,对深入拓展台湾市场,进一步加强两岸经贸文化发展也大有裨益。”厦门总商会一位负责人说。事实上,福建和台湾两地的茶历史文化可谓一脉源流——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而台湾是乌龙茶的第二产区,福建移民台湾较早,多以安溪人为主,早期安溪乡移民把茶叶引种于台湾,因此台湾茶树多源于福建。这次借由邀请大量台茶企业前来参展的契机,通过增进两岸茶文化、茶产业的交流,打造两岸茶业文化交流平台。
除了茶叶、茶具等产品展示外,台湾茶人的特色茶会也让人耳目一新——他们于展会上布置圆形水道,倒入水形成“曲水小道”,以特制“流觞”承载茶杯,呈现“梅下曲水流觞茶席”,新颖别致的茶会现场,引来众多观众想要跃跃欲试。
说茶包装,论茶营销
这一届厦门茶博会的看点,除了规模再创新高、境外企业参展热情度高外,展会还单设茶叶包装设计和包装盒的展区,成为国内众多茶博会独一无二的优势。
其实一直以来,茶业界都有"中国茶包装看福建,福建茶包装看厦门"之说法,厦门茶叶包装与上海糕点包装、深圳烟酒包装一起,在我国的包装市场上呈三足鼎立之势。闽南的茶包装有着无可替代的产业优势,仅厦门市就集中了全国约60%的茶包装企业,因此在厦门茶博会上单设的包装展区,也吸引了无数目光。厦门茶叶协会副会长张荣生对此精确总结道:“厦门被誉为中国茶包装行业风向标式的前沿阵地,每年吸引全国数以万计的参观者,同时也引领了国内茶包装不断升级的潮流。”
而在10月12日举行的“茶包装设计与茶文化营销的融合”论坛上,许多与会专家则借茶博会契机,指出当前国内茶叶包装市场存在的一个“怪圈”——边抨击过度包装,一边却在使劲设计。厦门大学美术系戚跃春教授分析,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消费者意识尚未完全转变过来,另一方面则说明茶企对品牌经营能力不足。由于当前茶叶的主流购买人员还是传统人群,“80后”、“90后”等个性群体虽已渐介入市场,但购买总量其实不大,再加上总体消费环境的氛围,他们的个性需求被快速淹没。“其实现在的茶产品范围正越来越大,渠道形式和营销方法也越来越多样,无论从资源集约、环境保护还是国情政策的方面看,我们的茶叶包装都到了该下猛药改革的时候,而业界的目光和心态,也要全面转型。”就此现象,一位茶叶营销专家做出了意味深长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