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0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三成歇业
贵阳平价生鲜直销点遇困


 

  直销点拿到的补贴资金只有30%,又因为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对直销点的影响被不断放大。

  “店里平价菜的价格和市面上差不多,有些菜卖得比菜市场还贵。”曾在贵阳市大理石路社区生鲜直销点上班的一位员工说,“直销店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有时还会拖欠员工工资,只好选择辞职。”截至目前,她仍有半个月的工资没有领到。

  说起曾经的平价生鲜直销点,“实惠”、“新鲜”、“方便”是大家想到最多的词。为何曾经颇受市民欢迎的社区平价生鲜直销点让员工如此灰心?这些直销点目前的生存状况又如何?近日,有记者走访贵阳市多家社区生鲜直销点了解到,直销点普遍存在菜价偏高、品种偏少,竞争力弱等问题,目前全市约有30%的生鲜直销点已经关门歇业或名存实亡。

    品种少竞争力弱

    “平价菜不平价,不少菜的价格比菜市场的还要高。”家住黄山冲的李阿姨说。虽然她家对面就有社区生鲜直销点,但她却鲜少光顾,而是去大营坡的菜市场买菜。

    不光是李阿姨,家住朝阳洞路的倪先生也倾向于到菜市或者超市里买菜。他表示,“去年,我还常去直销点买菜,但直销点菜品越来越少,有些菜比超市和菜市场还贵,现在我基本上不去直销点买菜了。”

    “其实,刚开始时平价蔬菜店因为距离近,又便宜,卖得特别火,顾客也很多。但这几个月营业额却每况愈下,收入一直在下滑。”大理石路社区生鲜直销点负责人介绍,去年直销点的平价蔬菜有50多种,现在只有20种左右,营业额也由最初的每天一千余元,下滑到现在的四五百元。

    她透露,因为供应直销点蔬菜的基地生产的蔬菜品种和数量有限,一些蔬菜品种直销点要到批发市场去批发,所以一些蔬菜的价格降不下来。同时,基地配送蔬菜的价格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不好,送菜的时间也越来越晚。“有时下午两点多才送来,等打理好,早就错过销售的黄金时间。”

    三分之一直销点已关停

    事实上,从街头“平价早餐车”到社区“平价蔬菜店”,贵阳市推出了多项工作举措,希望打造“亲民物价”,把市民的生活成本降下来,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但目前的状况是:一边是市民的“平价需求”,另一方却是直销点的“门可罗雀”,究竟原因何在?

    “平价菜没有价格优势,就吸引不来顾客,现在直销点每天都有很多菜卖不出去。”海马冲社区生鲜直销点负责人冯雪丽说,销售量提不起来,利润本来就不高的平价菜便成了鸡肋。

    大理石路超市的陈女士介绍,超市平均每天的销售额在2000元以上,平价菜的销售额占不到两成,且利润很少。她给记者算了笔账:每天,超市在生鲜区上花费的成本是120元,按每天平价菜销售额500元算,利润却只有20块。这样一算,超市每天要亏损100元。

    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不少规模较小的直销点已濒临“倒闭”。位于南明区沙冲社区茶花广场的一家社区生鲜直销点大门紧闭,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的货框上已经没有货品。附近居民介绍,这家直销店已经连续几天没有营业了。负责给该直销点配送蔬菜的司机说:“这个直销点已经艰难维持营业了几个月,因为实在撑不下去最近才关的门。”

    这不仅是个例,在贵阳市多家社区生鲜直销点都存在相同的情况。贵阳市商务局相关人士透露,贵阳市去年共开设社区生鲜直销点152家,关停的直销点在近50家,存活率仅在六成左右。

    困于资金短缺

    生鲜直销点之所以会面临如此尴尬境地,“这与财政补贴不足有很大关系。”大理石路社区生鲜直销点负责人说:“生鲜直销点的前期投入比较大,但当时因有财政补贴的支持,所以总体上还能维持经营。而现在直销点拿到的补贴资金只有30%,又因为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对直销点的影响被不断放大。”

    就此问题,贵阳市商务局市场体系建设处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生鲜直销点获得的续拨补贴为120万元,平均每个点1万左右。

    粗略估算,平均每家直销点蔬菜的日销量在300斤以上,一年能卖10万余斤,按照每个直销点1万元的补贴计算,平均每斤蔬菜只有0.1元的补贴,这对于直销点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与此同时,平价蔬菜店的平价“底气”,是源于蔬菜直接从基地运送到直销点,减少了中间环节,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但知情人士透露:“现实中,很多蔬菜基地的蔬菜品种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直销点只能到批发市场进货,加上运输成本,部分菜品的价格就会偏高,甚至可能高于市场价格。”

    当问及下一步直销点的发展方向时,市商务局市场体系建设处工作人员表示,因为社区生鲜直销还处于摸索阶段,后续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他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

(陈卓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