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即将年过花甲,头上有着丝丝白发的老人,额上满是皱纹,伏在一张看不出颜色的木桌上办公,身旁一盏不知产于何年的台灯灯光昏暗,老人一边拨弄着算盘,一边核对着单据……”
当我提笔要为这位59岁的信贷员写一篇文章时,脑海中浮现着他工作中的一幕幕情境。三十六年风风雨雨,他和贷户之间的故事,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呈现怎样的精彩瞬间、讲述哪个感人故事?需要我以记者专业的视角去选择独特的角度,这种选择就是取舍。
其实,不光是采访人物,采访一家农村金融机构同样如此。虽然,大多数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中都会有不少独到之处,但报道中,却需要抓取其中一个方面,集中火力凸显其特色,这也是一种取舍。
因此,即便采访过程全面丰富,然而,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展现新闻报道的独特性,实现最有效的信息传递,就必须做到对采访素材的合理取舍。
但真正做到“取舍”却并非易事。
采访时,总是用心投入其中,记下农信社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和帮助,感受着坚守岗位的信贷员背包下乡、扶农惠农的无私精神,作为一名记录者,多么想用自己的文字把所看到听到的动人画面与声音全部一一展现出来,然而作为一名记者,更需要的是理性观察与价值判断,即便取舍的过程异常艰难,也必须作出选择、果断取舍。
其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何尝不是一个取舍的过程。
很多事情都需要去选择,去放弃,这也是成长的体现。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有多少个寂寥深夜都在为自己的稿件挑灯夜战,又有多少个假日中仍奔波在基层采访第一线。一次次的放弃与家人团聚、一次次地拒绝友人邀约,在职责与休闲之间,我有着自己的选择与取舍。
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我们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虽然采写与编辑的过程繁琐而复杂,但辛苦过后看着自己完成的一篇篇新闻稿件,成就感油然而升,感慨如此的取舍是值得的。
取舍不仅仅是一种选择,选择只是它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它在我们的生命中贯穿始终。
取,是一种领悟。舍,更是一种智慧。取舍不仅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也是一门生存的艺术,是选择、承担、忍耐、智慧、痛苦与喜悦的达观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