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10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2万变8400:说了不算的背后是什么

□ 本报记者 刘一凡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银行受到的保护将会越来越少,面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民资进入金融业尤其是民营银行开闸,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中央政府为了打破金融垄断而采取的大手术。这或许可以让银行更加注重服务与承诺。

    舆论的炮口又一次对准了银行。

  24年前,丹江口市民盛某在某国有银行丹江口市支行迎宾路分理处,用2000元办理了两张该行整存整取储蓄存单。按照存单上规定,这两笔存款24年到期本息22万元,且存款利率、保值贴补率无论怎么调整,到期后银行凭此据定额支付。

  今年9月21日,是两张存单到期结算本息的日子,盛某带着存单找到该行丹江口市支行。当他亮出两张存单并提出结算本息时,却被银行工作人员告知,这两张存单早已失效了。依据是24年前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对保值储蓄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的传真电报及人行丹江口市支行同年10月7日转发的通知。

  银行认为,依据通知规定,盛忠奎的存款本息只能兑现8400元,而不是22万元。

  当初的一纸承诺竟理直气壮地缩水25倍,但这也只是银行们习惯性爽约中的一次而已。

  一再要求客户恪守诚信,自己却时常言而无信。近年来,银行不光彩的新闻事件重复上演,一次又一次引起公众的不满。处于垄断地位的银行,“强势”的形象不断得到强化。

  有事实为据。去年年底,“理财门”事件频发,使得银行理财业务广受质疑;今年3月,中国银行向已注销的信用卡收取利息,被央视曝光;7月,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员工“散步门”,又一次引发坊间热议;8月底,《2013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出炉,银行以垄断和高收益的形象再次吸引眼球,有关银行的负面新闻不断挑动公众的神经。

  显而易见,垄断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并不能成为银行“财大气粗”的理由。更何况,垄断所带来高额利润,在利率市场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即将面临冲击。

  道理并不复杂,但银行却想不明白。连连抱怨,本是为了提高银行员工工作积极性和福利的高薪厚酬政策,为何也一度成为舆论讨伐的焦点?其实,与银行高额利润挂钩的薪酬制度本无可厚非,但其夺人眼球的高利润却恰恰反衬出银行服务的“黯淡无光”。

  说到底,人们关注的并不是银行自身的收益高低,而是银行的服务是否“物有所值”。

  垄断所引发的直接恶果是服务意识的匮乏和对承诺的淡漠。有分析人士指出,银行并没有真正针对服务展开竞争,目前银行业竞争更多靠的是金融产品。它们的落脚点往往是往高端走,注重私人银行和VIP客户等,忽略了大多数的普通客户,所以很多基本的服务也难以令人满意。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银行受到的保护将会越来越少,面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民资进入金融业尤其是民营银行开闸,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中央政府为了打破金融垄断而采取的大手术。这或许可以让银行更加注重服务与承诺。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