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10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印度茶产业的挑战时刻
——看高温少雨恶劣天气对印度茶业的影响
□ 本报记者 冯斯正编译

印度阿萨姆邦的茶园和正在采茶的茶工。

    无奈的现状

    一位印度专业的评茶师,帕拉格·哈提布鲁哈,他举起面前的一杯茶,深深地嗅了嗅,啜了一口,任茶汤在舌尖上滚动,然后吐出。“有麦芽香,很苦”哈提布鲁哈说,“不过不如从前的口感那样强烈,不清爽、不够绵密。”哈提布鲁哈补充道,望着整齐地陈列在明亮洁净的评茶室中的各种干茶和茶杯,他失望地摇摇头。

    阿萨姆茶原本的味道应该是刺激性强、醇厚浓郁的,汤色看起来像番茄汁。但是近段时间,持续的高温少雨使得阿萨姆茶青看起来无精打采,叶面失去了往日的油润亮泽。和日趋下滑的茶汤口感一道往下滚落的还有印度茶叶的产量和价格,但是印度茶产业还是在下跌的过程中努力寻找着任何可能抓住的稻草。原本,天生优势的高海拔和充足的降雨量使得位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成为世界闻名的产茶区,可惜如今专家据考察分析得出“完美的气候发生大改变”的结论——不断飙升的气温和变幻无常的降雨正在紧紧地掐着昔日繁茂兴旺的印度茶园种植业。

    印度生产的茶叶占据世界产茶的1/3,而这其中将近51%的贡献要归功于阿萨姆邦产的茶叶——传统红茶、CTC以及各种口味的红茶,每一款都饱受好评。但是面对今年由于天气造成的窘境,哈提布鲁哈淡淡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好茶叶不一定能制出好茶啊,但是质量差的茶叶是一定做不出好茶的。”

    天气确实改变

    “说起气温,整个地球都在哄抬它,更何况产茶带的气温在升高。”印度茶叶研究协会的副主席拜卡特这样说,他还补充道,“但受影响的程度成区域性多样化,因为取决于各个地区距离赤道的位置。”

    从100多年前起,这家印度茶叶研究协会的试验站就坚持记录每天的天气状况和茶叶生产的数据,并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今年的日均温度上升了1.5℃,年降雨量的水位减少了200毫米。”拜卡特说。

    阿萨姆邦由于长期处于不平稳降雨的大环境下,并连续遭受频繁的洪涝创击,现已疲惫不堪,而这又直接影响了冬季的降雨量,不但水量少,分布也不均匀。拜卡特说,阿萨姆茶树在40—45岁之前,都可以一直高产,结果经历这一遭后,树龄要缩短10年。

    “就算茶树还有些希望,或许时间能让它们恢复或者适应环境,可是印度茶产业却是必须要为一切可能发生的改变做好准备。”拜卡特继续讲:“茶园应该多多增加遮阳的区域,增加一个可替代性的用水系统,并使用有机肥料。当然,我们研究协会目前正在研制茶树克隆技术,这样就可以抵抗恶劣多变的天气了。”

    天气搞恶作剧

    “阿萨姆邦的气候属于副热带气候,开始现在变成了热带,这对农作物可没什么好处。”一位当地的茶叶专家帕弗拉·波尔多洛这样讲。在阿萨姆地区,通常气温不会超过35℃,但现在荫凉处的温度都有38℃—40℃,暴露在阳光下地区的温度基本飙升到50℃以上。这些茶树在35℃时就已然降低了光合作用,当超过39℃便停止生产,如果突破了48℃,茶树叶子就不再呼吸,结局就是自毁。

    帕弗拉·波尔多洛还表示:“通常情况下,印度1/3的茶园里都没什么遮阳的地方。长时间的干旱搞乱了茶园的小气候,潮热还刺激了害虫的滋生。它们的数量本来不多,结果现在数量一下激增了,而且这些害虫很棘手,比如说茶树蚊子。有虫害就一定会用杀虫剂,但过量又会违背环境友好规定,总之,多方面因素使问题复杂化了。”

    产量涨落不定

    2010年阿萨姆邦生产了4.8亿公斤的茶树鲜叶,2012年是5.88亿公斤,这要归功于地区生产扩大化的结果。“虽说规范区内和合作区内生产出来的茶叶销量不景气,可种茶小户的生意状况还保持佳绩。”印度茶业协会的对外秘书帕特拉这样说,“更糟的是,阿萨姆茶目前还面临着来自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的严峻的挑战。”

    据阿萨姆小型茶叶种植者协会的会长介绍,阿萨姆地区,种茶小户所生产的茶叶总量占该地区全部产茶量的30%。“种茶小户也无力应对天气问题,但是他们的茶树大多较年轻,规模也不大,所以没有太多损失。”

    除了气候的改变,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影响着茶叶质量和价格的下滑。有一大部分劳工迁移到了劳务费高的地方,这势必延误了本地区茶叶的采摘、制作。随意、过量地使用杀虫剂和化肥让阿萨姆茶的国际声誉直线下降。除此以外,很多茶厂都更愿意加工购买回来的茶而非自产,而茶的质量就不那么关心了。这给种植者搭建了一个不可摆脱的窘境——买回来的茶树叶你要剔除它们的成本,还得把它们做成好茶,然后再卖个好价钱。这很有难度。

    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阿萨姆邦的茶产业把注意力从“质”转向了“量”从而满足高涨的全球对茶叶的需求,至于口感大家可想而知。如今看来,印度茶行业真的迎来了挑战时刻。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