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其力木格,女,40岁,蒙古族。2002年4月,进入赤峰市昭乌达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成为一名基层信贷员。工作12年来,她累计发放小额信贷1130万元,发放笔数5166批次,从最初的几十户发展到370户,使3000多名贫困人口从中受益。2012年5月份开始,主要负责巴林右旗办事处宜信项目信贷业务。
8月底的赤峰市,气温舒适宜人。其力木格长发披肩,穿一件桃红色的冲锋衣,衬着脸颊上一点点高原红,像平凡的邻家大姐。
其力木格工作的地方是内蒙古赤峰市昭乌达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巴林右旗办事处,这是一家公益性质的小额贷款机构,旨在长期为广大妇女特别是贫困妇女提供小额信贷服务。
作为为数不多的女信贷员之一,她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2年。
因为客户在等着我,我必须克服恐惧。
“如果一个人去收贷,我会带上护身符。”
看上去刚强利落的其力木格,毫不隐讳最让她感到害怕的事。
“我特别怕水,每次过河的时候心里就很害怕,最怕摩托车在水里翻了。”其力木格说,摩托车上有钱和客户贷款的资料,她每次过河都会很担心,总是小心翼翼。
一开始话很少的其力木格渐渐打开了话匣子:“以前这里没有大路,我都是骑摩托车来。”她的同事刘青霞说,在办事处里,其力木格负责的片区跨度最大,“最北边有70多里地,南边要90多里。她自己主动要求往那边去。”
内蒙古的草原,地广人稀,往往走很久都见不到人影。其力木格说:“有护身符心里就觉得踏实。”有些嘎查(嘎查,蒙语,意为村子。)比较远,路上经常需要过河。 “因为客户在等着我,我必须克服恐惧。”
“如果和同事坐车来,”其力木格说,“车里就要带上铁锹,风大的时候沙丘会移动,遇到沙丘挡住路,要下车一锹一锹把路铲出来。”
冬天最冷的时候,其力木格就坐班车去收贷款。有些进出嘎查的班车一天只有一班,早上开出晚上开回。其力木格收完款太晚了,就借宿在牧民家里,等待第二天早上的班车回巴林右旗。
红美很早就是其力木格的客户。以往其力木格收贷,晚上回不去有时就借住在她家。
“我说过她很多次,她从来都不听。”红美“抱怨”道,“她过来住,每次都带干粮。我就说她,在我家住一夜,跟我们一起吃顿饭,她也非要带,还要看着我收下才行。”
其力木格倔强的坚持让红美有些不习惯。
草原上交通不便,有时免不了需要在牧民家里借宿、吃饭。自带干粮,是其力木格和她的同事们借宿的“规矩”。在客户家里哪怕只是吃一顿便饭,其力木格也从不空着手去,她会提着水果蔬菜当“食宿费”。
“要是收贷的时间赶在年里或者过节,我就会多带两瓶酒或者带点礼品。”其力木格在这一点上很坚持,“我来给客户服务,不能给客户添麻烦。”
其力木格收完款,我们准备离开红美家时,红美带着记者参观了她家盖起的一幢新仓库。在贷款的支持下,红美家的生活正越过越好。红美拉着其力木格的手,一直将她送到大路上,才挥手让她离开。
第二天的早上,雨淅淅沥沥下了起来,其力木格来到大板镇百兴嘎查中心会回收贷款。
当天的中心会办公地点设在百兴嘎查村民委员会一楼,其实这里称不上一楼,只是一条不长的走廊,走廊里摆着一排淘汰下来的旧桌椅,桌子上落着灰,放着一摞近期的报纸。
其力木格快步走到旧桌子前,随手拿起旁边的报纸,俯身一张张铺满桌面。伸手拉开椅子吹了吹灰,便坐下从包里一件件取出合同、计算器、印泥等办公用品摆在报纸上。门外时不时吹进一阵冷风,铺着旧报纸的旧木桌,成了她的新办公桌,其力木格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
一早上的收款都在这里进行,其力木格像以往一样,和客户打招呼、点钱、填写还款登记卡,再和客户谈论生意或者收成。
办业务的客户进进出出,其力木格始终面带笑容,用蒙语和客户聊着家常:“今年干旱,我看玉米棒子结得不太好,过冬的饲料准备了吗?”“准备一部分了,今年冬天还要多备点。”其力木格点点头,“是要多备着点。”
话不多,几句简单的嘘寒问暖,其力木格就把想要了解的情况问清楚了。
牧民家里的书不多,都希望我能给她们带点书看。
做信贷员时间久了,其力木格最知道谁家需要贷款、什么时间着急用钱,然而这并不是她工作的全部。
在查斯台嘎查收完款,其力木格从身旁的布袋子里拿出六七本蒙文书,交到等待在一旁的几位客户手中,这也是其力木格的工作之一。每次她来收贷,都会从办公室的书架上带上几本书,免费提供给客户阅读。
“牧民家里的书不多,都希望我能给她们带点书看。”其力木格解释道。这些书的内容五花八门,有关于牛羊养殖的,也有推拿按摩的,甚至还有蒙文诗歌。
拿到书的客户显得很高兴,其力木格指着一位圆脸的年轻妇女说:“她最爱看书,每次都会主动要,她已经快把我们那里的书看完了,诗歌就是她专门要的。”圆脸的妇女略显羞涩,又大大方方笑了起来。
除了信贷资金和书籍,每家每户还需要些什么,她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查干西热嘎查的索伦高娃生了一对龙凤胎,这在别人眼里的好事却让索伦高娃一度愁眉不展。她的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她和孩子的姥姥带着一对儿女。“我第一次去她家,她家里只有两间半砖瓦房。小孩子的衣服都洗得发白发旧。”想到自家五六岁的女儿,身为母亲的其力木格心里一紧。
回到自己家里,其力木格一边想着怎么为索伦高娃办贷款,一边翻出了自家女儿小时候的衣服,“我女儿比她家小孩大,小孩子长得快,很多衣服还很新。”其力木格把应季的衣服打了一个大包,很快就送了过去。
不止是索伦高娃一家,很多牧民都收到过其力木格送的东西。她的同事说,细心的其力木格甚至把她妈妈亲手做的手套都送给了客户。“冬天的皮手套,外面是皮子,里面是绒的。”其力木格回忆,“我看到哈斯图雅的手套破了,几个手指露在外面,想起我妈妈曾经做了一副手套给我,我就拿来给她。”看到哈斯图雅不好意思收下,其力木格连忙说:“手套小了,我用不上了。”
结 语
一天的收款结束,其力木格急忙赶在银行下班前回到巴林右旗,她要在当天把收回的3万多元贷款存起来。为了这3万多元,其力木格奔波了上百公里,收了3个中心会25个客户的款,而这样的工作状态,她每个月都在重复。
其力木格说,协会为最底层家庭贫困的妇女提供小额贷款,往往一笔只有两三千元,就是这不起眼的几千元,却能改变她们的生活。
“如果说最开始只是为了能有一份工作、为了能养家糊口,十几年过来,已经很热爱这份工作,不会离开这个岗位。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不管钱多钱少都要干。”其力木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