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9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记者博客:一次没有准备的演讲

□ 本报记者 蔡 靓

本以为,毫无准备的演讲效果不会太好,却原来,这是一次本不需要准备的演讲,那些人、那些事都已印刻在心里。

 

    “蔡记者,晚饭后办公室统一学习,一会儿请你给大家做个小演讲吧,说说你眼中的我们。”这次去东部A省出差,刚一见面,省联社的办公室主任就给我“出题”了。

    这天恰逢周一。

    每个周一,A省联社或邀请专家讲座,组织全省农信社员工通过视频直播集体学习;或以省联社各部门、基层行社为单位,选定某一个主题集体学习。曾多次到A省采访的我,但凡遇上周一,都会受邀参加他们的集体学习,有时也会参与到大家的集体讨论中,但专门让我做个演讲,这还是头一回。

    “你这几年对我们的发展情况和特点比较了解,很想听听国家级媒体对我们的看法和建议,学习一下。”办公室主任很谦虚,他的这道“难题”,让我感觉很突然,不免有些紧张。

    时间紧迫,吃过晚饭离集体学习时间不到20分钟,回首三年来在A省农信社的采访,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制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源源不断的创新力究竟从哪儿来?这是一个怎样的信合群体?我该如何完成这次没有准备的演讲?

    我简单整理了一下思路,从前采访中遇到的小故事,也从脑海中一个个地跳了出来。

    在这些故事里,我看到他们将“小法人、大系统”的优势创新运用到机制体制建设中;他们因地制宜地创新推出了“信用船”贷款、“茶三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

    在这些故事里,我看到他们的学习力成为了创新力的源头活水,向心力成为了创新力的内生动力,助力后者不断生长着,开出绚烂的花朵。

    十几分钟后,我仿佛找到了答案,便把这些答案作为这次小演讲的主要内容,以学习力、向心力、创新力三个方面为主线,谈了我对A省农信社的看法。

    因为准备时间紧张,那些曾经与A省农信社领导、员工采访交流中看到的故事成为我演讲的主要素材。

    没想到,这个准备仓促的“故事型演讲”竟引起了办公室同仁们的强烈共鸣。本以为,毫无准备的演讲效果不会太好,却原来,这是一次本不需要准备的演讲,那些人、那些事都已印刻在心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