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是由多种地方戏在北京汇聚、融合、发展而成的,从产生到现在约有140年的历史了。今天给大家讲讲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蓄须明志的爱国故事。
梅兰芳在戏剧舞台上演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他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
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事变”后,又进攻上海,不久就占领了这座繁华的大都市。日本人知道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要求他在电台播音,为日本侵略者服务。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伎俩,巧妙地说:“我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巡回演出了,不能做这件事。”于是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奔赴香港。
梅兰芳在香港演出结束后,就留在了香港。为了摆脱日本人的纠缠,他决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里练唱昆曲、写字画画。到了1941年底,日军攻占了香港。他们知道梅兰芳正在香港,就到处找他。梅兰芳心想:“躲是没地方躲了,但我决不为日本人唱戏!”
一天清晨,梅兰芳洗脸时,头脑中灵光一闪:我何不蓄起胡子,不再表演。于是,他打破惯例,没有刮胡子。
儿子见了很奇怪地问:“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胡子吗?今天怎么不刮了?”
“我留了胡子,日本人还能强迫我去演戏吗?”梅兰芳兴奋地说。
不久,日军司令酒井派人把梅兰芳接去。见了梅兰芳的样子,酒井大吃一惊:“我过去看过您的戏,您还认识我吗?您怎么留起小胡子了!像您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大艺术家,怎么能刚步入中年就退出舞台呢?”
梅兰芳故意叹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酒井一听,十分不悦,气呼呼地走了。过了几天,酒井派人找梅兰芳,一定要他登台演出几场,以表现日本统治香港后的繁荣。正巧,此时梅兰芳患了严重牙病,半边脸都肿了,酒井获悉后无可奈何,只好作罢。翌日,梅兰芳感到事态严峻,香港也不能久留。于是他立即坐船返回上海。
上海日伪政权也多次请梅兰芳出演,都被他拒绝了。与朋友相聚时,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1945年8月15日,传来了日寇投降的消息。梅兰芳高兴得流下了眼泪,笑着对夫人说:“天亮了,这群日本强盗彻底完蛋了!”
几位朋友兴高采烈地来到梅家道喜。只见梅兰芳身穿新衣,精神焕发,手里的一把纸扇遮住了半个脸。
“梅先生,您一定剃了胡子,对吧?”
梅兰芳笑着把扇子一撤,露出刮了胡子的面容说:“抗战胜利了,我就要重返人生的舞台了!”
不久,梅兰芳就在上海演出了,观众场场爆满。他们说:“我们就是要看看八年不给日本鬼子唱戏、如今重新刮了胡子的梅兰芳!”
梅兰芳先生在抗战期间蓄须明志,不为日本侵略者演出,表现了一个艺术大师不屈不挠的骨气。
小知识:京剧“菜鸟”看过来
京剧的唱腔主要分为“二黄”和“西皮”两种。“二黄”是一种节奏舒缓、旋律平稳、唱腔较为凝重浑厚的声腔,适合表现沉郁、肃穆、悲愤、激昂的情绪。“西皮”是一种节奏紧凑,旋律起伏较大,唱腔流畅、轻快、明朗、活泼的声腔,适合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
京剧的行当是依据人物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来划分的,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是男性正面角色,“旦”是女性正面角色,“净”是性格鲜明的男性角色,“丑”是幽默滑稽或反面角色。人们平时常说“生、旦、净、末、丑”,那是因为京剧最初的确是分为五个行当,后来随着京剧的发展,“末行”(末是指中年以上男性,一般是首先出场的人,取其反义曰“末”,如同大花脸反称为“净”一样)逐渐并入了“生行”,从而形成了今天京剧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