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9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茶人的忧患意识

□ 赵西岳

    中国茶人与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儒家学说)有着同根同源的血缘关系,缘此,儒家学说中的忧患意识,便自然作为一种精神元素,融入到茶人的诗作之中,增加了茶诗精神层面的厚重感。

    被誉为茶仙的唐代诗人卢仝,他在其名诗《饮茶歌》中,抒发了饮罢七碗茶,全身“通仙灵”“清风生”的淋漓酣畅之后,笔峰陡然一转,便写出了“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坠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生息否”的忧民心声,以其儒生的忧患意识,来唤起更多人对民生艰辛的理性关注,这是中国古代儒家茶人忧患意识在品茶中的首次表达。

    唐德宗兴元初年的袁高,他在奉诏修茶期间,耳闻目睹了贡茶制度给广大茶农带来的深重苦难,在其《茶山诗》中写“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对茶农的艰辛劳动写得血汗淋漓,读之让人心疼,作者还以忧国忧民的悲愤之心,大声疾呼:“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伸?”表达了他难以压抑的忧患和愤慨。宋代的书法家蔡襄,在福建建瓯一带任过贡茶的监制。他在《试茶》诗中写道:“雪冻化作花,云闲来垂缕,愿尔池中波,化作人间雨。”他把试茶用的一池清水,联想为玉露甘霖,像春雨一样洒遍人间,让天下的百姓能唱上好茶。他的大慈大悲之心,也正是儒家茶人的茶心啊!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借笔下茶人叶嘉之口,向上进策苦谏:“夫先王用于国有节,取于民有制,至于山川林泽之利,一切为民。”其忧国恤民之情,溢于言表。民族英雄文天祥,更是借品茶来表达他忧国救国之志的。他在《扬子江心第一泉》诗中写道:“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此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首,闲评茶经拜羽仙。”该诗写出了作者品茗仍不忘抗击外族的入侵,并渴望在驱走敌人之后,能像陆羽一样,过上品茶闲适的生活。在一些经过文人加工整理的茶歌中,融入其忧患意识的表达,也屡见不鲜。如明清时在杭州富阳一带流传的《富阳谣》中,作者就愤慨地写:“鱼肥卖我儿,茶香破我家,山摧茶亦死,吾民何以苏?”表现了作者对富阳茶农不堪负重的哀叹和倾诉。

    尽管茶人在品茶过程中,各有各的感受和不同的追求,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是与中国茶人的文脉道心兼容相通的,儒家精神元素中的忧患意识,必然成为中国茶人精神中的一支血脉。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对我国形成的严峻挑战,不少学者坦言指出:忧患意识,不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清醒剂”,更是强国为民的“清醒剂”,应成为国人心中永恒不变的底线。故此我认为,中国茶人中的忧患意识,也应大力传承和发扬啊!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