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客观存在,逃无可逃。然而,立场并不代表善恶对错,因此不能简单地根据立场,就做出道德判断,更不能做出法律判断。每个人总要站在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立场,且立场总是在不经意间显露出来。
柳传志和马云,是国内企业家的楷模。二人曾因为私下里的一些谈话和采访被公开出来,引起了不大不小的风波。
作为知名企业家和公众人物,二人代表的不再是个人,甚至不再是一个团队,而是一个行业的精神和象征。他们的一言一行,很可能被夸大到荒诞无稽。
另外一个和立场相关的话题,是企业运营中集权和放权的讨论。放权很有必要,因为集权式管理,容易让员工产生依赖感和挫折感。上级管理者大包大揽,下级员工不可能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战略靠上级制定、执行靠上级推动、创新靠上级指引、绩效靠上级贡献。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企业彻底僵化,惟有大脑在徒劳地运行。
对于员工和中低层管理者而言,总感觉自己权利不够。绩效目标没有达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上级没有充分深入地放权。从员工和中低层管理者的立场,企业很集权,应该放权,一放就灵。
对于高层管理者和老板,自我感觉很放权。企业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主要是因为下面的员工努力不够、能力不足。要解脱困境,必须收回部分权力,加大约束。从高层管理者和老板的立场,企业放权一放就乱,应该集权。
孰是孰非,只能就事论事,不能根据立场来事先确定。
不能因为是员工,因为站在员工和中低层管理者的立场,就必定站在了真理的一方。也不能因为是老板,站在了老板的立场,就变成了血和肮脏的东西。血统论,在企业中并不成立。
立场容易摇摆,因为人们坐的椅子在改变。今天坐在左边,明天改坐右面,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从一个立场发出的正义呐喊,换一个立场也许就是邪恶的咆哮。单从立场出发的判断,往往失之偏颇,不可全信。
怎么办呢?不同立场之间,需要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立场实在难以调和,也不能偏听偏信。值得依赖的也只有相对公正的法律,和相对公平的商业规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