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张岩,41岁,1993年参加信用社工作,至2013年2月,在福建龙岩农商银行江山支行(原龙岩市新罗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江山信用社)担任信贷员,为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原江山乡)海拔在1000多米的13个偏远乡村提供信贷服务。2013年2月至今,在龙岩农商银行铁山支行担任信贷员。
对于张岩来说,新的人生开始于到江山信用社报到的一个月之后。
那是1993年11月,21岁的他开始用脚步来丈量江山乡16个村子的每一寸土地——有13个村都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头上。
“我是阴历四月生的‘老鼠’,是‘山上鼠’,只有在山上才有食物吃,所以我到了山上就如鱼得水。”张岩说着,在手掌中比划了一个“岩”字,“你看,连我的名字都是‘山上的石头’。”这同样让他有信心在大山上找到归属感与成就感。
张岩第一次上山走访农户,是个下雨天。
当时,他的前任信贷员病逝已经一年多,发放出的贷款一直由他人代管。因为管理需要很大的精力、代管无法到位而产生了200多笔不良贷款,金额达10万元。
完成了为期一个月针对信贷员岗位的学习后,这天刚吃过午饭,他就开始收拾上山收贷时要背的挎包:账本、算盘、手电筒、方便面、衣服以及其他办公用品。穿上外套,披上雨衣,换上雨鞋,再背上挎包,张岩踏上了信用社门前通往科山村的泥土路。
这不仅是他第一次上山,也是他第一次迈上收贷之路。
在雨中的泥土路上步行到下午6点,张岩终于走到了科山村。山里人淳朴,但也缺乏基本的信用常识,以为信用社的钱能还就还,还不了可以一直拖着,等以后有钱了再说。
张岩便当起了“金融知识宣传员”,挨家挨户地向欠款村民讲解借贷规则、信用知识。“我用方言跟大家摆事实、讲道理,大家也挺信任我的,有能力还款的立刻就把钱还上了。”
初战告捷,在科山村,他这次收回了3000多元贷款。
不过,山里恶劣的自然条件,让张岩的收贷之路比预期要艰难些。
第3天,天都黑了他还没爬上山,又下起了雨,山路很陡,他一步打滑,狠狠地摔倒在泥泞里。上山的路经常是两三公里都看不到一个人,张岩只能拖着受伤的腿,带着满身的泥,一步一步爬上了山。
上了山,他就借宿在村干部家里,一天三餐吃的或是方便面,或是芋子稀饭。山上条件艰苦,好好洗个澡都是奢侈。因为许多林农白天都在山里劳作,养殖户白天忙着打疫苗、喂养,张岩只能晚上打着手电筒摸着山路去找他们谈清收贷款的事。
出发整整7天后,蓬头垢面的张岩回到了江山信用社,带着鞋子上、裤脚上的泥土,和收回的一万余元贷款。
“你怎么变成野人啦?!”正在吃午饭的一位同事看到张岩后惊呼。只见他从挎包里掏出厚厚的、有零有整的一万多元,颇有成就感地笑了笑。
这样的收贷历程,此后重复上演。花了两年时间,张岩用脚丈量遍了江山乡的每一个角落。
辛苦吗?张岩不觉得。
“还好啊,‘山上鼠’嘛,我挺适应山上的环境的。”他说。
张岩谦虚。但是再谦虚,他也得承认,他熟悉江山乡16个村子的每家每户,每一个沟沟坎坎。
“江山乡一万人口,每户人家是做什么的,我都懂。谁家的鸡肥不肥、猪壮不壮我都知道。”他说。
对大山和山里人家的了解,帮助张岩完成了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收回了多笔贷款。
一天,当张岩第三次来到一个欠款15000元的贷款户家时,家中依然没人,但跟张岩熟识的邻居告诉他,此人已经回乡,到坑柄煤矿承包了一个小煤窑。
于是,他立刻骑上摩托车,直奔坑柄煤矿。山里的路坑洼不平,就在距离煤矿还有半小时路程的时候,张岩的摩托车在一个半径一尺左右的坑洼处猛地磕了一下,向左边倒去。
倒地的那一瞬间,张岩下意识地伸出左手想要撑住自己的身体,但由于摩托车倒地的冲劲儿太大,他不但没能撑住身体,还扭伤了左手。忍住钻心的疼痛,张岩慢慢扶起摩托车,跨上去,继续向煤矿骑去。
在一个小煤窑,张岩终于找到了欠款户。看到受伤的张岩,欠款户非常愧疚,他告诉张岩,自己刚承包这个小煤窑不久,实在没钱还款,并且由于不懂如何经营,小煤窑生意也难以为继。
“我想起有个农户家刚刚返乡的儿子在煤矿打过工,就建议欠款户将他聘请过来打理煤窑。”经过张岩的“牵线搭桥”,欠款户的小煤窑开始赚钱了,拖欠信用社的15000元以及利息也分三次还清了。
这次“曲线救国”的成功收贷,张岩付出的代价却是左手扭伤,绷带在脖子上足足挂了一个月。
“看着收账的账本一点一点地变薄,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他说。
就在张岩走村串户收贷、挨家挨户宣传信用知识的过程中,江山乡的老老小小都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只要勤劳、讲信用,就能过上好日子。在张岩不懈地努力下,江山乡的信用环境越来越好。
2002年,福建农信系统开始评选信用村。当年张岩清收贷款的第一站——江山乡科山村,成为了福建省的第一个信用村。
评上信用村,就意味着村民更容易获得贷款,也能享受到利率优惠。这让不少大山里的村民距离“农村金融均等化服务”不再遥远。
2007年冬天,信用村老寨村筹建了一个竹器厂。待到次年初厂子建好时,生产加工竹器的机器设备突然涨价,本来预算7-8万元,结果却需要13万元。
5万元的资金缺口让全村人急得团团转。如果不买机器设备,毛竹就只能运出去加工,老寨村位于大山深处,运费高得令人望而却步。最后,焦急万分的村民们想到了张岩。
听说了竹器厂的情况后,张岩立马背起挎包,跟村民进了老寨村的竹林实地考察。
了解到竹器厂的原材料和产品销路都有保障、加上老寨村是信用村,张岩马上帮村民们做贷款材料,5万元设备款于次日就发放出来了。
“那年起,村里的竹器厂让村民们都多赚了不少钱。”老寨村村长陈华阳说。
这之后,附近六七个村的村民都把毛竹拉来加工,不仅增加了收入,还推动了当地竹制品产业的发展。
如今,江山已经有8个村成为信用村。张岩经手发放贷款大大小小6000笔,共计金额2亿多元,目前余额4000多万元,没有产生一笔不良贷款。
2013年2月,考虑到张岩已经在大山里工作20年,龙岩农村商业银行将他调至位于城区的铁山支行。
时隔半年,再回到江山,张岩依然能够随口说出哪个村有多少户人,这家种了啥,那家养了啥。他甚至能报得出遇见的每个客户的年龄和电话号码。
“现在我的身份证地址还没改过来,我还是江山人。”张岩的语气中,有眷恋,有回忆。
而江山的老乡们也没忘了他。
“张岩啊,我们家儿子能娶上媳妇,多亏了你发放的贷款啊。”
“我养殖的竹鼠能扩大规模,真得感谢张岩大哥。”
“张岩啊,有空常回江山看看。”
……
少年青丝入江山,中年鬓白回城中。在江山乡16个山村间辛勤耕耘二十载之后,张岩带回城里的,是数不尽的荣誉,和与山里老乡剪不断的情谊。
他们眼中的张岩:
“老百姓是杆秤,把人量得非常准”
我从一出生就在江山,生活了68年,对这里我最了解。张岩在江山工作了20年,从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直到人到中年,一直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群众服务态度很好。信贷政策他都跟老百姓讲得清清楚楚,收贷款时他都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发放贷款时他都是秉公办事、清正廉洁。老百姓是杆秤,把人量得非常准,江山的老百姓没有一个说张岩不好的。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江山乡原乡长 郭拔剑
“在大山里工作20年,他从没要求回城”
张岩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信贷员的代表,始终扎根基层,任劳任怨,在大山里工作20年,他从没要求调动回城。他踏实肯干,走村串户,联系群众,对江山每一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这也使当地的信贷风险降至最低。他就像一颗爱岗敬业的螺丝钉,服从组织安排,到哪个岗位都能发挥作用,都能闪光。
——福建龙岩农商银行董事长 张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