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9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格力遭遇天花板之困


 

    半年营收突破500亿元、净利润超过40亿元,格力电器日前交出了一份超预期的成绩单。然而市场对此却不买账,中报披露后,格力股价放量下跌,投资者对公司的前景并不看好。格力增长的天花板究竟在哪里呢?

    预收款降回五年前

    格力电器8月21日公布的2013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528.96亿元,同增10.3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15亿元,同增39.85%。格力多次表示,2013年营收将达到1200亿元,净利润突破百亿元。

    然而,半年报公布后,股价刚刚创下阶段性新高的格力电器五个交易日内下跌超过6%,市值蒸发逾60亿元。

    中金近日发布三份研报,甚至喊出了“千金难买回头龙”,但仍无法阻止市场看空格力电器。市场和机构的分歧如此明显,主要是对格力未来增长看法理解不同,也就是格力的“天花板”问题。

    预收账款是营收增长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多寡在相当程度上预示了上市公司未来净利润的增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价。

    然而,格力电器的预收账款并不理想。以最近五年半为例,格力的预收款始终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2011年达到近200亿元的历史峰值后开始逐步下降,2013年上半年占营收的比例甚至跌至五年前水平。

    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格力预收款占营收的比例保持在16%以上,然而2013年上半年仅13%,这意味着即使按照往年的最低标准,格力的预收款还是少了近13亿元。

    预收款占比的显著下降反映了经销商回款积极性的下降,而格力自有的经销商渠道一直是公司特有的“护城河”。“护城河”的水位下降,对于格力显然不是好事,但从2012年开始已经成为事实。

    格力抢占谁的市场?

    目前,格力已经过了爆发力最强的青年时期。格力1996年上市时营收为28.41亿元,到2001年营收也只有65.88亿元,增长不过一倍有余。然而从2002年开始,格力迎来业绩爆发期,2012年营收顺利突破1000亿元,10年间增幅超过13倍。

    格力若想继续扩大规模,可选择的道路有二:一是市场本身规模扩大,趁机抢占更大份额的蛋糕;二是蚕食其他品牌的市场份额。

    家电属于耐用消费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较为理性。

    为应对不利的国内外经济形势,2008年底开始中国相继实施了“家电下乡”、“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以旧换新”等多项惠民政策,在政策的鼓励和刺激下,原本处于产品过剩的家电产业迅速恢复了活力。

    但随着节能补贴政策在2013年5月31日到期,从6月起家电行业进入政策真空期,原本高速增长的空调业迅速回落。

    2009~2011年,国内空调销量增速异常明显,但2012年行业就呈现负增长。即使2013年上半年略有恢复,也仅有1%左右的增幅,行业疲态尽显。

    作为行业龙头,空调下乡对格力抢食市场蛋糕无疑非常有利。从2010年起,格力空调业务营收增速快于全国空调销量,也就是说,在这个市场容量增大的阶段,格力抢占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随着市场容量趋近饱和,空调业务的高速成长期已经过去,行业必将迎来成熟期,格力未来的高速发展只能通过蚕食同行业公司的市场份额来实现。

    那么,格力能否凭借品牌优势挤占其他企业的市场呢?从2013年上半年的营收增速来看,情况并不乐观。

    仅就空调业务来看,格力电器的增速确实高于青岛海尔,但二者相差不足1个百分点;此外,格力的应收款比年初翻番有余,而海尔增幅不过14.7%,格力的实际收入或许并不如海尔。

    与另一家空调巨头美的电器相比,格力增速就明显落后了。美的电器空调及零部件2013年上半年,营收达352.6亿元,同增13.8%,虽然总额不如格力电器,但增速却明显更高。

    与营收增速放缓相比,格力电器的净利润挑战似乎更加直接。2013年上半年,扣除政府补贴和远期外汇合约等非经常性损益带来的约9亿元净利润之后,格力的净利润为32.57亿元,同增17.44%。在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长近四成的情况下,这一结果似乎让投资者颇感意外。

    虽然格力2002年至2012年营收增长超过13倍,但同期公司的销售费用增长超过14倍,从2002年的9.49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146.26亿元。在“技术驱动”的背后,实际上是激进的营销费用投入,才换来了格力市场份额和销售规模的增长。

    收入增速放缓、销售费用的攀升不断吞噬利润,格力只能靠营业外收益来维持局面。2013年上半年,格力远期外汇合约产生6.16亿元收益,这在公司历史上是罕见的。但无论是套期保值抑或套利,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格力将大把美元存入银行不合常理。

    由于出口占比较大,格力进行套期保值本无可厚非,但格力的美元存款从2011年的7000万上涨到2012年的近13亿,2013年中期更是逼近23亿美元。同期公司的外销收入增幅并不明显,2011年,外销收入145.46亿元,2013年中期103.97亿元,即使全年增长至200亿元,两年涨幅不过40%左右,与暴涨28倍的美元存款相比显得相形见绌。

    销售体系面临考验

    在国泰君安分析师范杨看来,格力的真正“护城河”在产品和渠道之外,即公司产品与营销并重的企业文化与20年来通过“共赢文化”建立的厂商——经销商——消费者互信关系。格力的“共赢文化”是未来继续成长的基础。

    然而,格力与经销商的关系并非亲密无间,本世纪以来双方在控制权方面矛盾不断,最终通过成立投资公司并成为格力第二大股东得以缓解。

    2013年上半年,格力应收账款比年初“意外”增长1.5倍至历史新高的36.51亿元,而2008年到2012年的四年间不过增长1.6倍,格力称主要是尚未收回的出口应收账款增加所致。

    除线下渠道回款质量下降外,电商对格力的冲击也不可小觑。中怡康数据显示,2012年家电行业销售规模自2007年以来首次负增长。2013年一季度,京东大家电销售额同增15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格力独有的护城河是以与经销商的利益捆绑为核心,如果这种关系受到冲击,谁能保证五粮液最大经销商银基集团“倒戈”贵州茅台的一幕不会再次上演?

(杨现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