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8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购物中心六大设计误区

□ 熊 杰

 

    购物中心业态对于国内商业或商业地产行业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香饽饽”。然而,如何科学地规划一个购物中心,对于国内购物中心的开发商与经营者们来说,在业内仍远未形成广泛的共识。一个成功的购物中心通过该项目的定位与整体设计理念,更好地满足后期运营。

    购物中心项目的规划设计包括购物中心项目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等。项目规划与设计对项目的成败有极大的决定性作用,其中,尤其以方案设计为重中之重。

    方案设计又称为宏观设计,牵涉到用地分配、功能分区和规划、外部交通设计、及城市环境设计,将决定项目的外部布局、内部功能、土地的利用效率、室内空间的利用效率、商铺出租的价格潜力、室内空间的合理动线布局等。

    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可以称之为微观设计,即在方案设计基础上进行纯建筑工程角度的深化、细化。购物中心规划设计必须体现设计师的建筑美学概念和市场概念,如果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无疑其设计是失败的,投资商、开发商将承受因此造成的损失。

    设计参数高取值

    商业地产购物中心的开发与住宅“买家即用家”不同,商业物业购物中心面向商家与消费者两级客户,所以在前期规划设计时,既要考虑到未来租户的差异化需求,又需深入分析未来消费者对空间的心理感受。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开发商开始重视前期规划设计本应提倡,但值得注意的是时下各商业地产企业在通道、层高等细节方面均要求设计师以“高标准”取值。

    这种“高标准”通常对于定位高端、创造优质物业硬件当然有益,但也需在具体操作中做到因地制宜,要有一 个“度”的把握,以避免发生“矫枉过正”的状况,限制到物业的商业价值。

    低效的大广场

    广场作为购物中心规划中室外与室内人流导入的重要节点,不但起到丰富视觉变化,升华游逛体验的作用,更可借助其相对开阔的场地进行布置,实现聚焦人流的目的。笔者发现不少的项目,将广场面积规划得很大,看起来非常气派,但在细节安排方面却很粗放,甚至不具备供人停留的功能,更谈不上吸引人流,这样的广场是只能看的广场,非常低效。

    其实,商业中的广场并不一定要大,关键是有“功能”的设计,能够吸引人们在此聚集、参与、使用。在具体规划时,可考虑将一个大广场分解为若干不同主题功能的小广场,使每一个小广场都有独特的吸引力,如珍珠般连接在商业街中,可驱动人流在街区中流动。

    通透却杂乱的立面

    购物中心基于对外展示的需要,拥有临街面的店铺都会更受品牌的青睐。为迎合商家的需求,如今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将临主街一侧的外立面都做成玻璃通透效果,以使进驻本侧的品牌都能透过立面实现对外的展示。

    这一做法看似是在充分发掘项目商业价值,但其实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购物中心的立面就如同一个人的着装,是对外传达品味特征、吸引消费者关注的重要部分,一个新鲜且富有创意的立面形象,会对大大提升顾客的好感,焕发主动吸引力。

    若每格玻璃满布的都是不同品牌的宣传画面,则在外看整体立面就是一个无规则的“花脸”,给人造成“品质低下”的印象,损害商场的价值。

    压抑的高层高

    基于以往有诸多选址优势的购物中心因层高低,而导致诸多国际品牌商家无法入驻,对其价值形成了制约。

    为避免重蹈覆辙现在国内的购物中心新项目在层高方面都开始向“高”层高发展的趋势。

    对于一个优质的商业物业,合理的层高是必须的,但对于高度的选择也一定要结合项目定位、消费者心理、规划指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一味求“高”也可能会对项目带来不利。

    通常,对于高档次的项目,可以有较高的层高预留,这符合对应品牌的开店需求及消费者对空间的体验偏好;而对于相对大众的购物中心项目而言,预留一个合理的高度就好。

    对于大众人群而言,相对小尺度、不易被注视的空间才会让他们感到自如,如同高星级酒店大堂会对他们产生压力一样。

    商业地产过高的层高也会令他们产生“昂贵、冷漠、压抑”等消极感受,况且,高层高也必将导致开发建设成本高昂。因此,层高并非越高越好。

    首层的中庭黑洞

    如何提升地下及高楼层的顾客到达率,这是购物中心运营团队在前期规划设计时需面临的重大挑战,为达到最优效果,应思考如何尽已所能地构思、激励人流向上或向下移动的方案。

    笔者在现实中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或综合体为提升负一层的价值,他们采取了“中庭下扩”的规划设计方案,即将中庭直接由高层一直延伸到负一甚至负二层,使步入首层的顾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地下楼层的商铺,吸引其向下行走。

    这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不好,却实际却可能会对购物中心造成风险。因此,笔者认为不能千篇一律照搬,而应谨慎为之。由于首层往往代表购物中心的形象、需重点营造商业氛围的关键点,当首层至负一层由中庭连通后,现在的首层就失去了原本可以形成“小广场”的面积,也就失去再借助此“小广场”营造商业氛围的机会。

    当进入商场首层的顾客到达此中庭位置时,看到的是或上或下的“空”的空间,易产生人气不足的冷清感觉,会对他们形成负面的行动激励,从而影响到购物中心的垂直立体交通人流组织,进而影响购物中心的整体运营效果。

    弯而无益的通道

    现在国内的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内部动线,都几乎越来越多的规划弧形,甚至略有弯曲的动线。

    诚然,与笔直通道相比,通常弯曲的通道在以下两个方面更具优势:首先,等距离间曲线的总长度比直线更长。因此对其中的每个品牌店铺而言,曲线通道就能提供更大的临通道展示面。

    其次,直线曲线通道给人创造的视觉感受较为乏味,所看到的内容主要是空旷的通道本身及远处的端头,而曲线通道可以借助弧度将更多店铺引入到视觉范围,创造丰富的视野及趣味的行走体验。

    虽然曲线通道能够带来诸多好处,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通用,曲线的动线一般更适合于有较长通道动线的项目。

    如果有的购物中心本身动线偏短人为地去规划设计或追求所谓的“曲线动线”效果,往往会出现要么因弧度过小而无效果,如果又为此增大弧度,从而造成凹凸不规则的低可用性商铺,对后期开业运营可谓得不偿失。


购物中心成功的基因密码

    一个典型的购物中心是通过拥有一家或一家以上的主力店,以及众多的中小型的租户构成。在一个特定的商圈内提供潜在需要供给才是有效的定位,然后通过均衡配置,规划的购物中心的商店所提供的商品必须做到在品种和价位的相互补充,以满足周围不同消费群体的全面需要。

    一个购物中心成功是有一些成功基因的,笔者总结如下:

    环境细节处理

    由于购物中心为整体开发、统一管理的形式,所以购物中心的设计者通常可以做一些以装饰为目的的设计,使该地区的地价得以创造与提高,而能有较强的经济活力及优美的环境。一般而言,可设计配置特殊的景观及铺面,例如在室外餐厅、凉亭、休息区、会议厅、会议室、展览空间、图书馆、育儿室及儿童游乐场等处,可着重家具的配置,如颜色的运用、雕刻、喷泉及特殊展厅等。(如图5)

    由于招牌一方面必须注意与建筑及环境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又要顾及易于识别的要求,因而也会具有装饰性的风格。

    好的景观能增进室内外的环境品质,塑造购物者对购物中心的美好印象。服务区域及废弃物集中场可利用植物、树木所形成的围栏与购物区域加以隔离,道路及地面的停车场同样也可通过植栽等作为软化景观的工具。

    地景设置

    入口大厅——是进入购物中心后第一处场所,为室内与室外的转换空间,对购物者而言,这是建立购物中心理想的首站。

    因而设计的重点应在于利用组合植栽、座椅、水池、铺面、指示等地景设施,塑造愉悦气氛,提升购物意念。同时以空间设计及地景设施配置的方式,塑造清楚的购物路线,使购物者进人购物中心后能清楚地了解自身所在及欲往的方向,去除可能迷路的恐惧感。

    中庭——是购物中心的焦点,对于机能而言,它除具有视线引导、休息、展示、表演等实质上的功能外,它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空间指示。

    购物者在范围广阔、尤其是多核心或多端点的MALL内选逛时,常会丧失方向感,因而有别于商店等营业空间如中庭、人口大厅、挑空等场所经常具有空间指向性。故中庭的地景设计除利用植栽、座椅、水池、铺面、指示等地景设施塑造轻松、休闲的气氛以舒缓购物者的身心外,中庭亦应能具有强烈且有别于营业空间的空间特色,以吸引购物者注意,也借此使购物者了解本身在空间中的位置。

    若购物中心内有一个以上的中庭,则除了在建筑设计上尽量使各中庭的形状、高度有所差异外,地景设施亦应配合设计,使各个中庭能各有不同的特色或主题,以便购物者辨识,借以作为空间指示,而可在空间中寻求定位。

    对于购物中心的开发者而言,入口大厅及中庭是塑造企业形象的最佳场所,因为虽然购物中心的开发者可要求各承租户在单元商店的店面装潢、招牌样式上需有一定程度上的统一,并列上购物中心的标志,但由于各承租户的营业项目不同,对装修及家具配置皆有不同需求,且皆需打土本身的招牌。

    对于购物者而言,购物中心开发者在营业空间所做的措施可能都只是背景似的模糊景象,感受并不强烈。

    因而惟有借着公共空间的空间塑造,才能有效而强烈地经营购物中心整体的企业形象,如入口大厅、中庭、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空间皆是可以经营的场所。

    户外休息区与儿童业态

    显眼的亲子儿童业态或儿童游戏区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不仅在父母亲购物时提供儿童一个可被照顾的场所,同时也成为一个地标,这个地标也可塑造出购物中心的特色。

    在儿童游戏区内也可以考虑放置一些电动游戏设施,它们对于购物中心而言也是一种财源。其他游戏设施则可做成动物的形态,能让儿童穿进穿出、爬上爬下。另外,立体的预制玩具也是儿童所喜爱的。

    对于购物中心而言,户外休息区应为交流、约会的中心区。但在设计时常有两难的局面产生:一方面,如果户外休息区设计得过于舒适,其所需的尺度可能会造成停车者需走很长的距离才能到达MALL;但另一方面,如果不认真处理这一区域,则可能损失一个会引人注意的中心。

    因此,配置适当的座位是必须的,使户外休息区不致显得过大,尤其是在购物中心的中庭及儿童游戏场附近,Mall或走廊上的餐厅及咖啡座等有桌子的座位,给消费者提供了另一种座位的选择。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