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有胆有识的小镇信贷员
——记贵州省荔波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朝阳信用社主任潘仕凯
□ 本报记者 刘一凡 文/图

图为潘仕凯在当地遭受大旱时为灾民上门送水。
图为潘仕凯(中)正在了解农户生产经营情况。

 

人物档案:

    潘仕凯贵州省荔波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朝阳信用社主任(信贷员),男,39岁,中共党员。2003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先后担任联社监察保卫部经理、甲良信用社主任(信贷员)、荔波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甲良片区党支部书记、甲良镇镇长助理、甲站村副支书等职,2013年1月任朝阳信用社主任至今。

    “潘主任放贷款胆子大,敢放!”很多人这样说。

    潘仕凯却笑着说:“不是我胆子大,因为我不只是放贷,我还会去找产业、找项目,只要帮农民找到了致富的门路,所有放出去的贷款,我心里都有数。”

    致富项目“规划师”

    年近40的贵州省荔波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朝阳信用社主任潘仕凯,常年背着一个印有“贵州省农村信用社”的深绿色挎包,在潘仕凯的工作日程表中,有很大一块时间和精力是用来帮助村民寻找致富项目的。

    在到朝阳信用社工作之前,潘仕凯一直在甲良镇信用社从事信贷工作。早在几年前,甲良镇政府就启动了生态移民工程,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瞅准了移民工程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潘仕凯鼓励镇上有闯劲、有头脑的年轻人贷款建砖厂:“这块市场潜力大、有前景,你们大胆干,资金的事不用担心。”现在的甲良镇拥有3个大型石材厂,既节省了工程建设成本,又促进了全镇经济发展。在潘仕凯的推动下,镇子里的小微企业从无到有,打破了没有工业的历史。

    有了工业,头脑灵活的潘仕凯把目光又转向甲良的农业发展。

    在2010年的一次考察中,他注意到附近乡镇西红柿长势良好,想到两个镇子的土壤气候条件差不多,这事潘仕凯上了心。

    有了种植的环境,还要有好的销路,潘仕凯处处留意。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在一家小饭店吃饭时,邻桌的一个广州人吸引了他的注意。“我那个时候整天老想着西红柿这个事,遇到这个来甲良做生意的广州客商,我就仔细听他和别人说些什么,觉得这个人比较实在。”一番察言观色之后,潘仕凯主动上前搭话,“我就问他广州那里西红柿的价格怎么样,这边如果有好的西红柿,他愿不愿意收购。”

    较高的利润空间引起了广州客商的兴趣,潘仕凯的坦诚朴实更是赢得了这位商人的好感,对方当即答应:“到西红柿收获的季节一定再来甲良。”销路解决了,潘仕凯回去就动员大家种植西红柿。

    最初,西红柿的种植规模并不大,只有几个胆大的农户决定尝试。潘仕凯说,“农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担心收成不好。”秋天收获时,广州客商如约而至,西红柿种植给农户们带来了每亩1.3万元左右的收入,事实证明潘仕凯的眼光是正确的。

    第二年,看到实实在在收益的村民们也纷纷搞起了西红柿种植,甲良信用社对种植西红柿的农户发放贷款共计440多万元,如今,甲良的西红柿种植逐渐形成规模。

    看着新引进的西红柿种植项目发展这么好,潘仕凯突然想到,为什么甲良镇几辈人都在种植的茶叶却做不起来?

    凭着对甲良镇农业生产的熟悉和了解,一番思考与学习之后,潘仕凯又向当地茶园建议改良生产经营模式,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由信用社为农户提供贷款承包茶园,负责茶叶生产,再由茶厂加工销售。经营模式的变革解决了产量小、品质差、无品牌的问题,现在甲良镇茶园的茶叶品质上乘,甚至要提前预订才能买到。

    茶叶的生产迈上正轨,潘仕凯又开始琢磨让农户从“辣椒种植”上挣更多的钱。

    甲良气候适宜辣椒生长,辣椒种植是甲良的传统产业,却没有形成规模,产品附加值偏低。针对这些问题,潘仕凯提出“只要种辣椒,农信社都提供贷款支持”的信贷策略,在信贷引导下,甲良镇种植辣椒的农户越来越多,辣椒产量连年攀升,当地与贵州“老干妈”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带动了一大批村民致富。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民们对潘仕凯有着说不完的感激和信任。潘仕凯任甲良信用社主任期间,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9539.9万元、贷款余额达8157.4万元,4年间各项存贷款分别翻了5.44倍和2.06倍。

    幸福小镇“策划师”

    甲良镇位于荔波县最北面,辖9个行政村,村民居住分散,2009年,镇政府启动了危房改造工程,而很多生活并不富裕的村民却并不配合搬迁工作,住得上新房,却没有置办新家的钱,思想保守的村民还宁可住在老房子里。

    “我了解村民,这里的人都很讲信用。”当时还是甲良信用社主任的潘仕凯决心给大家解决搬迁资金,对此,他信心满满。潘仕凯毫不犹豫地从镇政府手里接过了一期工程涉及的150多户村民名单,名单上的人连同他们的家庭,他都了如指掌。为了让村民们早一天住进新房子,只用了一周时间,甲良信用社就为这些村民发放了234万元贷款。

    在信用社的资金支持下,仅仅3个月,甲良镇的一期危房改造工程就顺利实施完毕。2011年二期生态移民建设时,潘仕凯放贷力度仍然很大。只要确定是政府生态移民户,潘仕凯说,“我就放贷满足你。”(搬迁资金农户自筹一半,信用社贷款一半,政府补助一些)

    这还只是第一步,更大的“移民致富计划”已经在潘仕凯的心中酝酿很久了。

    为了让迁移后的村民过上踏实日子,潘仕凯一边为村民寻找新的致富项目,一边继续办理房产抵押贷款,给他们生产生活提供充足资金。“生活环境变了,就要有新的谋生办法,得让他们有钱去做事。”潘仕凯说。这一次,他累计发放贷款近3000万元。甲良镇在得到农信社贷款的支持后,工作开展顺利,效果明显,成为了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样板 。

    对潘仕凯来说,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是他的心愿。无论是不是份内的工作,只要可以为村民的生活带来改变,他都会倾尽全力。

    2009年的一天,当时作为甲站村驻村干部的潘仕凯陪同政府工作人员去做拆迁动员。村民莫道明的家住在半山腰上,是当地有名的“独家村”。莫道明常年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潘仕凯和村干部来来回回动员了几趟,始终没什么成效。

    “他家的老人说老祖宗住在这里,就不愿意搬下来。”潘仕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看他家没通自来水,每天挑水要走很远,用电也只有一根电线从山脚拉上去。家里的小孩都四五岁了,还光着脚在地上跑,要是在山下都该进幼儿园了。”

    潘仕凯一心想的是,不能让老人和孩子再住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了。“我跟他家的老人一遍遍地讲搬下去的好处,山下交通方便,跟人的交流也多。”之后他又一个人往莫道明家跑了3次,就是想让他们搬下来。“我告诉他们,一定要让小孩子上学。”

    潘仕凯的真诚和坚定最终打动了老人,决定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半山腰,搬到山下村子里去。新家不仅通水通电,还有电视机,比在山上的居住条件好了很多。

    帮着莫道明一家搬进了新房子,潘仕凯又帮忙申请小孩的入学指标,他主动联系在外打工的莫道明,贷款支持他回家创业,帮他建起了养鸡场。如今,当潘仕凯再次来到莫道明家,家里的老人含着眼泪握着他的手说:“太谢谢潘主任了!”

    现在的甲良镇楼房林立、街道整洁,人们生活安居乐业。甲良也被列入了“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


记者观察:

新时代需要这样的信贷员

□ 本报记者 刘小萃

  人人都说“潘仕凯”胆子大,其实,他的胆量来自于他的智慧,而他的智慧恰好契合了这个时代的发展。

  时代在变化。当前,农村经济环境和条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城乡一体化以及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战略确立后,农业专合组织、农业经纪人、“公司+农户+基地”、大棚种植等新的模式竞相发展。

  时代的变革,赋予“乡村信贷员”这个群体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需要更多像潘仕凯这样的乡村信贷员。

  传统农业经营方式正渐渐淡出,传统的放贷方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更多的乡村信贷员的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放贷收贷”,他们深度介入农户、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接受咨询、提供建议,找项目、联系销路、协助组建合作社……正因如此,紧跟时代节拍、与这个时代共同前行的乡村信贷员们被赋予了“金融顾问”、“理财管家”的称号。

  挑战,是新时代向所有人提出的难题,而机遇,却是与挑战如影随形的一份礼物。对于身处改革新时期的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培养一批勇于创新、有胆有识的乡村信贷员,也就抓住了这份难得的机遇,必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写下精彩一笔。


寻找者说:

一个群体的坚守

□ 本报记者 张新若

  在崎岖不平的乡间小路上,在远离繁华的边远山区,在广袤繁盛的天野之中,都不难见到他们的身影。这群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奔波在最基层,把“普惠金融”以最实在的方式展现在农民面前。

  乡村信贷员,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群体的执着与坚守,我国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才有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说过,世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做好一件事也许不难,但能坚持认真一辈子实属难得。而这些被我们采访过的“最美乡村信贷员”,对于“认真”的诠释无一例外都做到了极致——他们之中,有的人勤勤恳恳工作一辈子全无坏账记录;有的人从新手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有的人长期驻守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偏远贫穷地区;有的人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胆识,在新农村建设中挥洒激情……

  “在基层工作,不仅需要坚韧的毅力,还需要沉得住性子、耐得了寂寞。”一位接受过采访的信贷员告诉我。而在我看来,忘我的奉献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更是一名合格信贷员最可贵的品质。

  这些平凡的信贷员不允许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一同平凡。为此,他们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最高要求,并为完成使命竭尽全力:村民们有贷款需求却没有抵押物,他们帮着挑选适合的信贷产品,并为其设计还款计划;出现逾期贷款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帮助欠款村民脱离困境,尽快还款;日常生活中,村民们遇到困难,他们也会如亲人般跑前跑后。

  作为连接外界信息的桥梁,信贷员们将最新的“生意经”带到农户手中,为其创造致富机会;作为普惠金融的使者,信贷员们将最适合的金融产品带到农户身边,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因此,这些“最美信贷员”也被当地农民亲切称为“亲人信贷员”。

  365天的走乡串户、春夏秋冬的来回往复,是这一群体最常见的工作状态;艰辛、孤独、繁琐是他们随时要面对的挑战。如果没有一颗甘于奉献的赤诚之心、没有真心实意为农民服务的态度、没有敢于承担责任的决心,就无法获取农民们最广泛的信任,也不会有农信社在广大农村地区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

  因此,我们寻找的脚步不会停止……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