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行走基层,无不收获颇丰。采访着别人的经历,对于自己来说,更是一份升华和提升。
8月初,立秋后的青海在傍晚时分已经有了一丝凉意。从北京到共和,我终于见到了“最美乡村信贷员”才让扎西。
近来为了“寻找最美乡村信贷员”,编辑部的记者们纷纷走入基层,此番来青海采访,已是我采访的第二位信贷员了。
才让扎西是青海共和农村合作银行江西沟支行的一名客户经理,41岁的他,在信用社已经工作了23年。在采访之前,我翻阅了才让扎西的简历,最为担心的,莫过于与本地藏族的沟通。
采访中,我和才让扎西一起走访当地的牧民,出于习惯,他们间的交流默认为藏语,这使得我当初的担心成为了现实,但是唯独一句话每次都能听懂,那便是“扎西哥”。在才让扎西之前所在的倒淌河镇和现在服务的江西沟乡,牧民们见到他总习惯性地这么称呼。才让扎西说,“能得到这个称呼是大家对我的认可,我很高兴。”
可是在才让扎西来信用社工作之前,很少有人了解到他只是一个读过1年半小学的牧童。由于不会汉语和汉字,才让扎西在工作初期没少闹过笑话。在最初工作的石乃亥信用社,有一天会计喊他拿大头针做账簿,但他不知道什么是大头针,自以为是与“头”相关的东西,便把老妈妈带给他的枕头带到了办公室,结果闹得哄堂大笑。自此才让扎西开始虚心向信用社的汉族同事请教,又用工资买了第一本汉语字典,从弟弟那儿拿来小学课本,他坚持每天练10页汉字,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成为了当地为数不多可以说汉藏双语、写汉藏双语的信贷员。
除了熟练掌握汉藏双语,工作中的才让扎西还拥有一项令人称奇的“数羊绝技”。由于小时候有过10多年的放牧经历,贷前贷后调查中他只需“看一眼”,就能说出牧民羊群的数量,误差微乎其微。在几天的采访中,我数次考验他的这项“绝技”,结果不禁令我惊奇。
几天的采访下来,让我感触很深的还有当地藏族同胞的那份热情。每次行走基层,无不收获颇丰。采访着别人的经历,对于自己来说,更是一份升华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