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有机农夫市集:一场关于生活方式的聚会

□ 本报记者 李彩琴 文/图

虽然有人质疑市集商品价格太高,但是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讲,品质更值得关注。
每次市集都会吸引大量消费者来赶集。

 

    8月24日,北京酒仙桥颐堤港商场的地下一层,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正在这里举办。原本定于11点开集,10点多各摊位前就挤满了顾客。记者注意到,很多顾客都是举家前来。一位老者径自走到乐活村的摊位前说:“没错,就是要这家的鸡蛋。”记者看了一眼,一盒10枚鸡蛋,售价25元。

    与普通市场不同,这里大部分顾客都是回头客或者慕名前来,商户与顾客见面就像朋友一样要多聊两句;而且因为很多商品可以试吃,让小朋友们欢欣不已。

    在忙碌的人群中,记者找到了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主要负责人常天乐,她向记者介绍了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情况。

    2010年9月,住在北京的日本艺术家植村绘美和一群在京老外创办了有机农夫市集活动。市集旨在搭建一个平台,让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户能够和消费者直接沟通、交流,既帮助消费者找到安全放心的产品,也帮助农户拓宽市场渠道,鼓励更多农户从事有机农业,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维护食品安全,实践公平贸易。学国际新闻出身的常天乐当时在一家研究可持续农业政策的国际NGO(非政府组织)工作,很快也作为志愿者加入到市集的组织中来。

    3年来,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已经举办了一百多期,每次参加市集的农户和商户近40家,赶集人数从最初的一百多人到高峰时的四千人。市集的运营团队也获得了多项荣誉:《华尔街日报》中文版2012“年度美食类创新人物”;英国文化协会“绿色生活行动”全国六强,并受到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的接见;《新周刊》2012生活方式大典优化生活贡献榜日常消费类大奖等。当市集由一个艺术家项目转型成为一个常规项目后,发起人植村绘美等逐步退居幕后,常天乐则一路坚持下来,和后来加入的中国志愿者及同事一起扛起了日常运营的重担。对于市集,她有着更多的感触和设想。

    谈起市集,常天乐就像说起自己的孩子一样如数家珍。她介绍说:这次颐堤港的市集规模比较大,有37个商户,和市集都是长久的合作关系。她说,在北京生活的人,对生活多样性的向往会比较强烈,有些人就愿意选择农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有好的理念,而且不以赚钱为唯一目的。而消费者方面,也有不少人愿意去选择好的食材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市集很好地满足了这些需求。而同时,市集也会影响不少人的生活习惯,他们开始接受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

    然而市集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常天乐说:“一个是缺乏资金支持。我和4名同事全职在做,每个月只领3000元的薪水,另外就是志愿者提供服务,相当于大家在奉献。期待找到一个可持续的模式让市集更好地运转下去,否则农户销售和消费者购买的渠道就会受影响。”

    “另外一个问题是合法性上的。”常天乐说,市集活动有很多打擦边球的东西,比如农户的加工品没有经过QS认证,不能拿到流通渠道上去销售。但是QS认证本身是很复杂很漫长的过程,而且小规模的生产者根本没法达到这样的要求。市集农户基本都属于家庭农场。他们很期望政府方面能够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在保证卫生、安全、可追溯的前提下,对于可以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的家庭农场,在加工食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予以一定支持,让这些生产者不再受QS的困扰。

    谈话中不知不觉已过了下午1点钟,常天乐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糕点来吃。记者问她,是不是市集的时候都没有时间好好吃饭。她说,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有时候,农户的试吃食品尝一圈也能吃个半饱,一些热心的集友(即前来赶集的顾客)也会带自己做的美食与市集的志愿者分享。

    谈起未来,常天乐表示:“我们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参与式保障体系。目前因为人手和资金的问题,体系还不太完善。没有完整的文档整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参与也比较随机。我们想把它完善起来,进而服务更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实践者面对面

    记者:市集的消费者主要由哪些人构成?

    常天乐:大部分是有孩子的家庭,收入分布比较广泛,但是受教育程度都比较高。我们曾经做过一次200人参与的调查,40%是硕士及以上学历。

    记者:您觉得市集对农户的影响体现在哪里?

    常天乐:首先是解决短期销售问题,一天卖几千块钱甚至上万块钱。此外可以作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他,成为他们的会员。然后就是会认识一些同行、志同道合的人,互相交流,分享生产、管理等环节经验,共同解决一些问题。

    记者:你们和商户之间签订合同吗?

    常天乐:不是。就是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没有有效期限。我们会去商户那里考察,看他是否符合参与条件,这是比较复杂的一个流程。在集市上如果迟到、不守规矩等也会影响是否继续合作,我们有惩罚措施。但总体来说,这更像是一个开放的具包容性的友好社区。

    记者:参加市集要符合哪些条件?

    常天乐:有机农业对农户的智力投入要求很高。他们要认同有机理念,在耕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养殖密度合理,散养为主,不喂食含有抗生素和激素的饲料。目前我们的商户以独立中小规模农户为主。另外,用传统、健康的方式制作食品的作坊和企业也可以参加市集,他们能让消费者吃到美味、安全的食品。还有就是推广健康、环保理念的社会团体等。

    记者:市集运营的费用从哪里来?

    常天乐:开始两年都是志愿者的无私付出。一年前开始有一些商业合作,比如在商场办市集,场地方会给钱。从今年5月份开始,农户要缴纳赶集金,基本是根据农户的规模和他需要被扶持的力度。如果他刚刚起步,或者是理念倡导上做得比较好,就缴的比较少。比如小型农户、微型农户或者就自己家人做,那一个月300元左右;如果是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那可能是300-1000元。其他就是小型的商业农场和企业。收费标准不同。

    记者:商户都经过有机认证了吗?

    常天乐:除了归原外,其他都没有。有些正在申请,比如山间别薯、三分地,但是有的做到一半就觉得没必要了,费用比较高,对小农户来说会觉得钱花得不值。

    记者:市集更依赖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这种信任感。如何建立并维护这种信任感?

    常天乐:我们会组织消费者去农场了解情况,把农户的故事用好的方式传播出来。让消费者了解到底是谁在种地,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是怎么做的。我觉得这个比较重要。

    记者:有没有考虑去争取政府的支持?

    常天乐:有当然好,北京市农委的几位领导也表示支持我们的工作。但是由于我们目前没有任何法人身份,所以政府部门也觉得很难和我们对接。我觉得一些小的事情,有大的潜力和值得推广的必要性,但是不应该把向政府要资源作为主要的模式,我倒是觉得应该让市场发挥作用,做好消费者教育这块,让消费者参与进来,才最有效。应该能找到办法让平台合法地可持续地生存下去。

    记者:你们和外地的一些有机农夫市集是什么关系,比如西安农夫市集。

    常天乐:市集主要服务本地。外地的如果路途不远,或者他的产品北京本地没有,我们也会鼓励他们加入。外地也有一些城市有和我们在理念、实践上非常接近的市集,比如上海农好、广州城乡汇、成都绿心田、西安农夫市集等。这些市集与一些商业化的市集不同,都以支持小型生态农友(市集对商户的称呼),倡导理念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我们希望能够加强同行间的交流,资源和经验共享,共同推动有机农业发展。北京市集作为相对走得比较快的市集,也希望能够把市集的运营模式、参与式保障体系做成熟,让同行可以直接拿过去用。如果大家用的都是同一个体系和标准,那么产品就可以互相认证,西安的产品北京也可以销售,这样就相当于在产品数量充足的情况下,给农户多一个销售出口。

    记者:有计划建固定的店面吗?

    常天乐:我们正在着手做一个社区店加公共空间。社区店主要是农场送肉菜等供消费者购买。公共空间供农友和消费者使用,组织一些宣传教育等活动。大概9月底推出,位置在三元桥的凤凰城。

    记者:对未来市集的发展,你有什么设想?

    常天乐:顺其自然。目前参与的商户有40个,我估计全北京有200个差不多了。只要把这些商户纳入,规模就可以了。我们想服务更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让更多人了解跟小农户对接的重要性,了解吃在当地、吃在当季的重要性。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