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石门县地处武陵山片区东端与湘西、鄂西相邻,有“湖南屋脊”之称,总人口70万,是土家族聚居区、红色革命老区。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富县、品牌兴茶、茶业富民”的发展战略,现有12万亩生态茶园,已成为山区农民的绿色银行,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财富。最近记者随省茶业协会会长曹文成前往石门县调研,2天的时间里,在县茶叶办主任马进福的陪同下,记者沿“湖南屋脊”——环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域进行了采访,耳闻目睹了石门县茶产业欣欣向荣的景象,感受了“千山茶自生,林中自有茶”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
生态茶园孕育最佳品质
石门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1%。而壶瓶山海拔达到了2098.8米,多原始森林或次森林,遮天蔽日,青苔如毡,古藤如帘,风景如画。石门县茶园分布在环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域的就有10个乡(镇)68个产茶村和3个茶场,万亩以上有壶瓶山、南镇、东山峰、所街、罗坪、雁池等乡镇。
环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域的产茶区绵延数百公里的穿行中,青山绿水,一眼望去看到的是林中有茶,茶中有林,林茶相间。在茶林中,采用生物技术防病治虫“土、洋”结合办法随处可见,时而有醒目的标牌告诉我们,这里是国家相关部门指定的茶叶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据介绍这里的白云山和壶瓶山、渫峰、泰和合等12家茶企业的13800亩茶园,均获得了IMO、OFDC、NOP、JAP有机茶认证。“高山云雾出好茶”,优良生态、优质茶园、孕育最佳品质,“石门银峰”品牌茶多次全国、全省茶叶评比中获总分第一,2005年入选湖南十大名茶,先后68次国内国际评比获金奖。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为石门茶题字:“石门银峰、名茶新秀”。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感叹:“石门银峰、回味无穷”。
“十年谋一叶”致富山区茶农
2000年,石门县制定了湖南第一个省级地方标准《石门银峰茶综合标准》,提出了“一套标准抓生产,一个拳头抓市场,一种声音抓宣传,统一质量拓市场”发展思路。从此石门县步入了茶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近年来县委、政府又以“整合品牌”为推手,全县20余家茶企统一使用“石门银峰”证明商标。公共品牌带动产业链,拉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县委、政府长期培育的“石门银峰”茶品牌,已成为致富山区20万茶农的公共品牌,产品畅销国内22个省和北京、上海、深圳等3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欧盟、日、俄等33个国家和地区,“石门银峰”品牌茶呈供不应求之势。湖南渫峰茗茶有限公司董事长覃小洪说,在每年清明前后,鲜茶芽价达160元/公斤,茶农采收一天鲜茶,收入均在300元以上,而且公司产品还供不应求。因此,石门县也形成了“哪儿种了茶哪儿就致富,哪儿要致富哪儿就要种茶”的发展观。平均海拔达800米的罗坪乡是石门县重点产茶乡,乡长邓富强告诉记者,全乡1.5人口,目前茶园面积已达到1.6万亩,去年仅茶叶收入一项就达到8000万元,而且还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科学发展再绘茶业蓝图
据石门县茶叶协会荣誉会长、县政府茶叶办主任马进福介绍:十年前全县面积6万亩,产茶3000吨,产值8000万元,在省内规模、效益处于中等序列。“生态兴茶、科技兴茶、品牌兴茶、文化兴茶”为石门赢得一张张闪亮的“名片”:2003年获得中国茶禅之乡;2005年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2006年湖南有机茶第一县;2008年中国名茶之乡;2009年全国茶业百强县等系列荣誉称号。今天,全县茶园面积已达到12万亩,年产茶达1万吨,综合产值5亿元以上,涌现一大批亩产值达万元的茶园,年收入10万元的茶农。
最近,湖南省政府出台了全面推进茶产业提质升级的重要文件,为石门县茶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县委、县政府正在制定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将建好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政策服务平台,再创石门茶叶新辉煌,为湖南乃至中国茶产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