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中县供销合作社的郭宝林,是一位在供销合作社系统工作了整整43年的老员工。1971年,他从一个乡供销合作社的营业员干起,一路走来,与供销合作社共同经历43年的风风雨雨。在即将退休之际,他写下这篇《我当营业员时候的故事》,回忆起那个充满了激情的峥嵘岁月。
1971年1月的一天,我到乡(当时叫公社)供销合作社报到,和我一起报到的还有5个人,都是男同志。我被分配到公社最南边的一个村商店(就是分销店)。商店经营是综合性的,花纱针织、服装鞋帽、烟酒副食、文具百货、生产资料一应俱全。商店共3个人,一个是本村人,一般吃住不在商店,我和经理两个人自己做饭,自我服务。
保供应——
地震洪水都不怕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我们的商店距离地震中心不到70公里。地震造成公社一些农户家房体受损,离我们商店500米左右的大地冒水喷沙。
我清楚记得地震那天,傍晚下小雪。当时商店的同志还有大队农机站的姜师傅、铁匠炉周师傅几个人正在“包包(把花椒、大料、白糖、红糖等分成小包装准备春节时凭票供应)”,突然脚下乱颤,柜台摇晃,货架上的酒瓶、汽水瓶哗哗掉了下来……“不好,地震了,快跑!”不知谁喊了起来,大家惊慌失措地跟着他跑向营业室大门。跑出了屋子,姜师傅、周师傅都赶紧各自回家,我和魏经理、小丁3个人站在远离房子的地方发愣,过了一会才缓过神:“哎呀炉子里有火,快去熄灭了!”小丁赶紧端了盆水把火灭了,又跑了出来。
这一夜可是遭了罪,我们几个站在空地里,跺着脚取暖,冷得受不了时站到屋门口暖和一下,又赶紧出来,冷了再进屋避避风,总算熬过这一夜。第二天早上接到电话通知我到社里开会,主任一脸严肃地询问了各商店灾情后,传达了上级防震救灾精神并布置工作:“一、暂停营业,什么时候正常营业等通知。二、对损失商品原地不动等候处理。三、现存的群众生活必需品(食盐、电筒、电池、蜡烛、烟酒、食品等)搬到屋门口照常供应。四、做好商店的四防安全工作。”
我回到商店已是中午了,第一眼看到的是在我们商店与大队部中间的空地上搭起一个简易草窝棚,总算有了一个避风场所。我们白天看守,卖点货,晚上在草棚子里烤火避难,困了闭上眼睛眯一会,醒了到商店四周转一圈……记不清过了多少日子,终于宣告地震结束,恢复了正常营业。
1976年我乡又发生了严重内涝,积水最深的低洼地方近2米。商店与村委会、村卫生所、村小学校在一个高岗上,淹不到,但糟糕的是通往乡供销合作社的一段必经之路被水阻断,这段“水路”长近500米,一晃半个来月货进不来,火柴、食盐、电池、副食等一些群众生活必需品“断顿”。魏经理向社里告急,供销合作社主任接到电话与村书记商量,决定由供销合作社把货送到被阻路段的水边,大队找人用船通过“水路”把货运到商店,总算保障了生活必需品供应。
提想法——
为体制改革给李铁映写信
1983年我在乡供销合作社担任统计员(兼出纳员),有一天主任传达上级精神:体制改革,基层供销合作社“恢复三性”下放到乡,归乡政府管。会后第二天主任找我谈话,让我回到老家的商店当经理。说是经理其实还是营业员,商店3个人,各把一摊,我是烟酒副食摊,工资制也改变了,按社里下达的销售计划,按完成比例发。
当时的自然屯几乎都有私人小商店,经营一些日用品、副食,特别是市场已初步开放,市场上的货品种全、样式新、价格廉;而我们供销合作社还是老套路:在县批发公司进货,统一进货,统一调拨,统一定价,墨守陈规,销售额日趋下降,职工想保全额工资都很难。面对这些问题,我对供销合作社今后发展不禁思虑重重。当时担任辽宁省委副书记的李铁映同志在海城蹲点,负责全省的体制改革工作。我思前想后提笔给李铁映书记写了一封信,我在信里提出了对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革的一些想法,其中提到了应打破按经济区进货,灵活进货渠道组织货源;打破统一定价,灵活商品零售价格;不是按销售额考核而按利润考核;分销店也应像农业一样实行承包;管理人员实行竞聘上岗等一些想法。
没想到过了不久,1983年8月15日我收到了李铁映书记处的回信,回信说:“这些问题都还处于探索之中,海城县也正在通过改革,逐步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你们自己通过改革通过实践,去摸索和解决这些问题。实在需要可以来人同海城供销合作社进行座谈,交流一下看法。”若干年后,我当初对基层供销社改革的不少设想和建议都付诸了实施,心里颇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