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任何品牌失败之前都会有征兆,就看你如何面对这些征兆。结合远卓专家团队十余年品牌营销咨询及茶产业服务经验,笔者简要列举十个常见的征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征兆一:少有主见,喜欢跟风做一些面子上的工作。别人设计包装 ,自己也设计包装;别人做网站,自己也做网站;别人开微薄,自己也开微薄;别人拍微电影,自己也开微电影;别人参展,自己也参展;别人开设旗舰店,自己也开旗舰店。人云亦云的背后是,决策者从没系统考虑过茶叶为什么能够卖出去,也没有弄清楚茶叶销售背后的成败因素,更没有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步步构建茶叶品牌的系列支撑点。这样做自然不能把之前的“偶然”成功,变为当前乃至未来的“必然”成功。
征兆二:个人优势没有及时转化为团队优势。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任何人不能否定的是,能够诞生并有所起色的茶叶品牌,自然有着许多优势,但决策者本人未必能够看到这些优势,即使看到了也未必能看透这些优势。当然,即使看透了、理清了茶叶品牌的优势,也未必能及时将这些优势有效复制,转变为团队优势乃至更为长远的品牌优势。
征兆三:相信质量代表一切。质量是茶叶品牌成功的第一块基石,但有了基石,并不表示能够建成高楼大厦。站在茶叶营销的立场来看,只有消费者感知到的质量,才是真正有营销价值的质量,因为现实和认知不能划等号,否则,一切都如“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生活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剧了。 茶叶农残问题一定要解决好,否则必将成为搞死茶叶品牌的最重的“那一根稻草”。 至于有多少茶叶品牌含有超标的农残,我们无法获知真相,但笔者认为,只要存在一些与农残相关的“特供茶”,茶叶农残就应该警钟长鸣,毕竟芸芸众生中,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值得我们重视和关爱。
征兆四:一切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这样做必然会导致唯利是图,降低产品质量是迟早的事,东窗事发是迟早的事,品牌雪崩也是迟早的事。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伤害别人最终会伤害自己,例如,环境污染后,不仅无辜之人要吃下环境污染带来的“恶果”,造恶者本人也会跟着“自食其果”。
征兆五:没有把销售放到战略高度,只知道叫“卖”,不思考消费者为什么“买”。销售不是随便聘请几个销售员,坐在店里吹着空调,“守株待兔”,也不是给销售员“打鸡血”,怂恿他们厚着脸皮走街串户搞推销,更不是死死抱着电话不放,每天打电话给客户,早晨打、晚上打,不顾时机,死缠烂打,“穷追猛打”,弄得客户再也不敢接听或不想接听,直接拉入黑名单。
征兆六:不重视学习或从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卖”到老,也要学到老。如今,茶叶新品种和新品牌都层出不穷,谁都不能确保自己永远领先,也不能确保自己的茶叶永远都能“卖”出去,更需要日日学习、终身学习。
征兆七:片面追求文化或茶文化。重视文化及茶文化是茶产业顺利发展的根基之一,但片面重视文化或茶文化,必然会将茶叶品牌带入死胡同。茶文化要用“文盲营销”来激活,否则就容易变为“顽固不化”。“文盲营销”是相对于“文化营销”而言的一种茶叶营销方式,其倡导营销要回归茶叶产品的本质,重心在于强调茶叶在物质层面的功效,同时淡化茶叶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让目标受众迅速知晓茶叶的益处,从而渐渐养成健康的饮茶习惯,最终推动茶叶企业乃至茶叶行业的发展。
征兆八:第一家茶叶店成功,第二家就一定能成功。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也不能两只脚同时跨进同一条河流。世界时刻都在变,第一家茶叶店成功了,有他的综合原因,复制第一家的做法来开第二家店,并不能保证“一定成功”,关键是第二家有没有在继承第一家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辅以必要的创新,充分地发挥综合优势。
有些茶企甚至连第一家店为什么成功都没彻底搞清楚,就慌里慌张地开出第二家店、第三家店,结果是开得越多、死得越快,并没有形成“1+1>2”的效果。所以,笔者认为,要第二家成功,你首先必须明白第一家为什么成功,然后再搞清楚第二家的综合环境,系统思考成功的各种原因,包括必然原因和偶然原因,然后再给出基于实际的解决方案。
征兆九:市场竞争主要是茶园面积和店铺数量的竞争,只要多多圈地、多多开店就可以做常胜将军。实际上,茶叶品牌竞争的主战场不在茶园,不在茶场,不在茶杯,也不在茶叶店。茶叶品牌竞争的主战场在消费者的大脑。
征兆十:忽视网络营销。不管你做不做电子商务,你都要重视网络营销。茶叶品牌要快速出名、快速建渠道,需要积极利用网络营销。地方政府和茶叶企业在做好品牌战略之后,还要用一系列的绝妙创意去开展网络营销、用好网络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