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行业人士为国内外巨大棉价差问题奔走疾呼时,棉花质量问题又成为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三丝”严重、强度不够、等级不分、长度偏短等一系列棉花质量问题不仅严重困扰了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更拉低了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近十几年来,我国棉纺织业高速发展,纺纱能力占全球纺纱总量的50%,撑起了世界半壁江山。然而,行业在迈向纺织强国的路上,却遭受到棉花质量的掣肘。棉花是我国纺织行业最基本的原料,如果质量出了问题,势必对行业企业造成严重影响。
质量下滑 纺企雪上加霜
“一边是棉价差让我们的纺织品逐渐失去优势,另一边是棉花质量的下滑。我们连生产好产品的原料都没有了,企业谈何发展?”福建一位企业负责人张经理抱怨道。
棉花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下游纺织产品的质量,也关系到我国出口纺织产品的正常贸易和纺织企业的经济利益。而在当前国内外棉价差依然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棉花质量的下滑无疑让困境中的纺织企业雪上加霜。
反映棉花质量下滑问题的企业不在少数。今年6月份,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棉纺织会议上,多家纺织企业负责人反映,棉花质量的下滑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我们买国储棉,计划要做高端纱,但买回来的却是前几年产的棉花,质量严重不合格,打乱了我们企业的进程。”清远市德泰纺织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娇兰抱怨说。
国储棉质量不达标同样也让华润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狄慧十分担忧。“对于我们这种做高档纱线、高档面料的企业来说,这样的棉花根本就没法用。我们企业好一点的产品都得用进口棉。”狄慧表示,由于公司有进口棉花配额,所以还能进口一些优质棉花。但是对于没有配额的中小企业来说,买不到进口棉,国储棉生产出来的棉纱没有竞争力,等待他们的只有关、停、并、死这条路。
但事实上,目前进口棉的质量也在下滑。前不久,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2012年全国进口棉花质量状况》的报告,报告指出,2012年随着进口棉花数量大幅增长,总体到货质量状况并不容乐观,品级、强力不合格率较前年同期有所下降,长度、马克隆值不合格率较前年同期均有所提高。
局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纺织企业所用的棉花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三丝”问题首当其冲。“我们现在买的一吨国储棉中,‘三丝’要比以往买的棉花高出8—9倍。”张经理告诉笔者,以前一包棉花“三丝”也就40—50根左右,而现在有上百根。“三丝”问题已经失控。
其次是长度不够。据山东的一家企业负责人向笔者透露,长度标准级是28毫米,而从国储棉买回来的棉花要比标准级的棉花长度短0.5—1毫米。
最后是等级不分。“我们买的是三级棉花,但是实际上就是五级棉花。”张经理无奈地告诉笔者。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也认为,目前国储棉没有分级制度,优质棉和低质棉混用,进一步导致了棉花质量水平的下降。
此外,棉结多、强度低以及亏重等现象也在国产棉中屡见不鲜。
原因多重 制度亟待完善
棉花质量下滑如此严重,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了很大影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棉花质量下滑?综合各种情况,除产棉地的自然条件影响外,影响棉花质量变化的因素还包括政策、市场、检验等方面。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文英指出,造成棉花质量下滑与当前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当前,高价收储刺激了棉花加工企业忽视了对棉花质量的控制检查。尽管目前国内种植棉花的环境并不是很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棉花很难达到高等级棉花标准,但是影响棉花质量的下滑更多还是在收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收储标准不严。在收储过程中,“三丝”、等级等问题把关不严,特别是在检验过程中,等级不分。其次是抽样机制不完善。在棉花入库过程中,对轧花厂送来的棉花没有进行严格的抽样检查,致使一些质量不达标的棉花进入储库。最后是品种不分。收储上来的棉花既有机采棉也有手采棉,但是在收储过程中,对这两类的棉花并没有严格的标准,把这两种棉花品种混在一起。“实际上,机采棉的质量要比手采棉的质量低得多。”上述业内人士说。
同时,棉花进口配额制也是影响棉花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实行的配额制度,让很多企业不得不买国产棉,从而使得国产棉没有竞争对手,对质量也没有保证。
当前,国内外悬殊的棉价差也是影响棉花质量的一个因素。其实,这个因素也是实施收储政策的一个连环效应。收储政策采取的是计划经济管理方式,价格由国家直接定,而国家的定价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不仅违背了市场的价格,也使得我国棉花质量大大下滑,大大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大大削弱了中国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棉花质量检验环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棉花质量标识缺乏公信度和权威性。现行的棉花质量等级是由棉花加工企业自行标注的,在供不应求时,虚标等级、名实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供大于求时,买方又极力压低棉花等级,买卖双方缺乏互信。
企业购买棉花后,往往要重新开包确认等级,造成重复检验,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流通效率。现行的棉花质量检验,以感官检验为主,目测手扯,购销双方难以对检验结果达成一致。公证检验模式也存在着局限性,不能做到包包检验。由于小加工厂数量众多、籽棉收购小贩众多,在棉花歉收年份,质量检验几乎无法进行。“三丝”、混级、混色、超水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成纱质量,给广大纺织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建言献策 产业链上看话未来
棉花质量已成为当前行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行业协会、各大企业有哪些好的建议来解决呢?
徐文英表示,要解决国储棉质量问题,一方面应推广机械化采摘,减少人工采摘中异性纤维的混入,采用棉质口袋。加强棉花质量检验,让用棉企业与棉花加工企业共同控制棉花质量,按质定价。另一方面,要调整棉花收储政策,实行棉农直补,这有利于棉花质量的提高。国家花钱来收储不如直接把钱补贴给农民,让企业有选择棉花的权利,否则的话既保护不了农民的利益还伤害纺织企业。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两年多的呼吁,目前棉农直补政策已有所松动,各相关主管部门已基本上达成直补棉农的政策,认为给棉农直补是可行方案。目前,具体细节还在讨论之中。
福建嘉达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春说:“我们企业一般做的都是高端产品,但国储棉很难达到标准,进口棉配额有限制,导致有些订单不敢接,产品在国际上也失去了竞争力。”如果对进口贡献比较大的企业能够多发一点配额,或许能解决企业因为配额不够而掣肘的尴尬。
要提高棉花的质量,陵县恒丰纺织品有限公司总裁罗东义认为首先要从检验上下工夫,完善收储环节。对入库的棉花进行严格的检验,对三丝、棉结、长度、等级等问题严格按照标准来检验。
山东颜春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晓峰呼吁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棉花的检测,对入库的棉花要实施严格的标准,督促棉花加工企业落实各项质量检测,减少市场波动造成加工、流通过程中的棉花质量的损失和人为破坏,否则质量低下的棉花只能对行业乃至整个产业链造成很大的损害,百害而无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