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8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小心组织的冰川期

□ 周雪林

 

  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在他的小说《革命之路》里,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弗兰克带着女同事莫莉外出午餐,下午上班时间到了,两人还在喝酒。弗兰克心生一计,给莫莉的上司打电话说:“我想向您借用莫莉,因为我需要她帮忙在视觉工具部整理一些东西。”虽然公司根本没有“视觉工具部”,但弗兰克很有把握,在这家庞大的公司里,几乎没人清楚到底什么部门是根本不存在的。事实确实如此,他俩得逞了。

  这就是恐龙般巨型传统组织的典型症候。虽然小说描写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但主流传统组织形态至今依然没有根本改变。一家知名跨国公司的掌门人曾公开说,“我们是一家No Surprise的公司,重要的不是每年追求惊人的增长而是合规。”为了保证这种合规,森严林立的部门、冗长繁杂的流程便是可以想见的了。

  另一方面,虽然查尔斯·汉迪倡导个人之于组织,应该像跳蚤之于大象那样自由,但工业社会以来,多数人还是需要依附于组织来获得财富和社会身份。

  耶茨的描写也许极端戏剧化了,但那种气息我们并不陌生。“成百上千的穿着白色衬衫的小人,要么在翻弄着文件,要么皱着眉头拿着电话听筒,千年如一日地流动着的白云底下,上演着一场场愚蠢之极的演出……”

  所以,论及组织未来的变形,有两个至关重要的节点需要我们去探寻:对外而言,如果说企业组织存在的惟一理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那么在客户需求趋于剧烈变动、更加碎片化、更要求即时即刻、富有弹性的前提下,组织应该怎样活络筋骨、放柔身段去适应他们?对内而言,员工个人价值开始觉醒,各种外部平台接口的开放,使得有经验能力的个体能够“U盘化生存”,脱离单一组织同样可以创造价值。

  此时,组织又该如何重新审视自己与员工的关系?怎样保留员工,真正激发他们的活力与创造性?恐龙不能自恃庞大而以为冰川期不会到来,柯达、摩托罗拉们无非打了个小盹,便遭遇了近乎灭顶之灾。

  正如学者胡泳所说的那样,“虽然我并不认为微软(这样的大型企业)会消亡,但它必须在某些方面作出改变,否则就会成为问题。未来,非企业组织和企业组织的融合度会越来越高。”冰川期并不遥远,因为“机构的瓦解是非常明显的,任何机构的未来都不一定是靠得住的”。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