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包子就大蒜。”打一入伏起,乡村里的人们便开始用简单朴素但又不乏花样翻新的吃食来证明伏天儿的时令变化。老辈沿袭下来的饮食规矩,就是要人们在经历夏的烦闷之时用美食给舌尖带来一丝新鲜的感受,要不怎么人常说苦夏难熬呢。
可孩子们却一丁点儿也不觉得。漫长而热烈的夏天,正是他们放暑假的时候,有各种奇思妙想能为他们自己带来无穷的欢乐。
炎炎的夏日,正晌午的头上,刚吃过饭,几个年岁差不多的孩子便聚在了村头坑塘边的柳树下。微风拂面,绿柳茵茵,知了声声。树荫外面热浪熏人,仿佛蒸笼一样,庄稼地里的玉米被太阳晒耷拉了叶子,有气无力地低垂着。几个人将衣服甩在岸边的草丛里,扑通扑通地跳进水塘里泡上个把小时,凉爽温热的水将身上的暑气褪去,身上留下了太阳曝晒过后的古铜色,洗也洗不去。
在水里闹腾够了,一帮人围坐在树下,一边百无聊赖,一边打着瞌睡。头顶的树梢上,四周的杨树、槐树和榆树影里,知了一声紧似一声,咝咝悠悠,不知疲倦,吵得人不得安宁。忽就有人提议,不如捉几只知了来玩。大家纷纷响应,分头偷偷溜回家,避过正在屋里午休的大人,东翻西找地准备材料。你从家拿一根竹竿,我从家找来一根铁丝,他再从家翻出一个塑料袋。七手八脚地用铁丝折成一个圆圈,套上塑料袋,然后用绳子将铁丝的一头固定在竹竿上,这样一个简易的捕蝉器就做好了。
大家分头寻找知了声的来源,等看到了黑色的知了躲在哪棵树上,便由身手敏捷的伙伴爬上树干,下边的人大气都不敢喘,仰直了脑袋大眼瞪小眼地一直紧盯着,恐怕错过了精彩的时刻。知了伏在树干上,丝毫未曾察觉,依然咝咝地唱个不停。上树的伙伴小心翼翼地将塑料袋贴上去,然后罩定知了,猛然地一扣,知了便拼命地在里面扑楞着翅膀拼命挣扎了。下面的人传来一阵“逮着了,逮着了”的欢呼声。这时还不算成功,在树上的人要慢慢地将竹竿贴着树干轻轻地向下移动到手能够着的地方,然后将知了捂在手里才能算完事儿。
就这样,你一只,我一只,不一会儿就能逮一大堆知了。于是,大家将知了的薄翼撕去一块,不让它们飞起,聚拢在一起比赛看谁的知了唱得响亮。清脆的知了声伴着大家的欢笑传递老远。
后半晌,太阳不那么毒了,大人们开始下地干活,为花生秧除草或者为玉米棒子苗肥。孩子们也不能闲着,家里的牲口要轰出去,在村东的山坡上去放牧吃草。有的家里养的牛,有的家里养的驴,有的家里养的羊,大家呼朋引伴、前呼后拥的,浩浩荡荡地走在乡村的机耕路上好不热闹。家里没养牲口的孩子由于贪图热闹,也会一直像个尾巴似的尾随着上山。
夏天的午后,阳光虽然有些晒人,但山上却十分的清凉,山风从耳边掠过,呼呼作响,风中还夹杂着青草与松针的芳香。在树荫底下铺上一张席子,几个人坐在一起打纸牌,输了的人头上画上小乌龟,赢了的人便会开心地大笑。玩累了,躺在席子上,花香草香迷醉,周围的松树间有不知名的鸟雀啁啾而唱,清脆悦耳。于是闭上了眼睛什么也不琢磨,然后在山风中轻轻睁开眼,傻傻地仰着望着蓝天,看着变幻的云朵儿发呆……不知不觉就这样眯着了。醒来,草丛里的蚂蚱淘气地从身上跳开,不远处还有蝈蝈声传来。于是,大伙又打起精神,一起捉起蝈蝈来,有心灵手巧的人还会用草绳扎成一个小蝈蝈笼子,模样精巧而可爱。大家将捉来的绿油油的蝈蝈放在笼子里面,看它们相互打斗,看它们惊慌地蹦来跳去。
慢慢地,西边的太阳落下来,天地间一片红彤彤的云彩。金色的霞光映在孩子们赶着牲口晚归的身影上,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而甜蜜的笑容。大人们也陆续从地里头干完活回来,一阵阵车轮转动、马掌踢踏和铜铃摇荡的响声从街道上传来,紧接着便陆续地听到吱呀的开门声和狗叫声。一缕缕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囱上飘散起来,悠悠扬扬,似一朵朵轻淡的云升起,带着一股柴草味儿,然后慢慢地消散在傍晚的晴空里。
吃罢了晚饭,大人们聚在一起,天南海北地高谈阔论,从庄稼长势到年景收成,从家长里短到奇闻趣事,哈哈一笑,在清凉的夜风中互相别过,便回家休息了。天上的月光皎洁如水,漫过乡村的一草一木,清爽的风掠过庄稼地,唰唰作响。池塘里的蛙儿此刻欢势起来了,先是你一声,我一语,后来便是此起彼伏,咕呱咕呱如波涛汹涌一般。
乡村的夏天,虽然苦热而漫长,但有各种奇趣而美妙的旋律交织在一起,有一颗颗真挚而纯洁的童心渲染着悠悠的时光,让人觉得其实它是如此的丰富与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