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药、化肥的施用密切相关,农资行业如何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并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农资企业当有何作为?近日,“首届农民合作社产业链融合与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会长孙叔宝所演讲的《农产品质量与农业投入品的关系》的报告内容引起了更多与会者的关注与探讨。会议间隙,就大家热议的重点话题,孙叔宝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离不开农药、肥料
关于农产品质量与农业投入品的关系,孙叔宝介绍说,农产品质量包括内在特性、外在特性和经济特性三个方面,分别体现在产品的结构、物理性能;形状、色泽;成本、价格等方面。而农业投入品既包括农用生产资料产品,例如农药、化肥等,又包括农用工程物资产品,例如农膜、农机等。“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药。如果把农药比作是医生开的治病的药,那么肥料便是补充营养的保健品。”
对于农药和肥料功能的概括,孙叔宝用形象的比喻介绍说,农药的功能和作用是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而肥料则是为了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提供土壤中不能满足的营养元素,从而让农作物更好更快地生长,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孙叔宝在报告中指出,世界上每年因使用农药和肥料而增产的粮食,占到世界粮食产量的25%以上。在目前世界粮食紧张的局面下,不使用农药和肥料,意味着世界人口的25%会没有饭吃而失去生存的权利,或者平均一下,使每个人都有饭吃,则会有更多的人吃不饱,营养不良,导致更多的孩子发育迟缓,这无疑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他同时强调,化肥因为作用机理的不同,负面消息较少,农药广受诟病,但人们忘记了一点,如果不使用农药杀灭各种病虫害,庄稼可能颗粒无收,人们只能忍饥挨饿、坐以待毙。“很多人已经忘却了20世纪40年代初,河南旱灾继以蝗灾,当时饿死的人多达百万。看过电影《1942》的人都可以想象当时骨瘦如柴的饥民、饿殍枕藉凄惨景象。再好的导演和演员也难以真实再现当时的一切。”孙叔宝不无感慨地说:“我们应该感谢今日的生活,我们所应感谢的的确很多,但绝对不要忘了农药消灭了包括蝗虫在内的病虫草害,保证了粮食的增产、增收和农产品质量。”
滥用、乱用农药易让消费者“谈药色变”
今年5月4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播出《管不住的“神农丹”》,披露了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存在的违规使用剧毒农药“神农丹”种植大姜事件;6月27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又曝光了陕西省渭南市高毒农药违规经营、使用问题的报道。这是继海南“毒豇豆”、福建“毒乌龙茶”、江苏“爆炸西瓜”、山东“毒韭菜”等事件后,再次引发全社会关注的违规、滥用农药事件。在全社会“谈药色变”的今天,真的应该如国内外绿色组织倡导的那样不使用农药?这些事件真的是农药之过?
“就全国范围而言,当前几乎没有这样的可能性,我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如果没有农药和化肥的保驾护航,我国的粮食产量就得不到保证。”对此,孙叔宝认为,现在的农业生产,并不是能不能使用农药和化肥的问题,而是不科学使用甚至是滥用以及对耕地的过度开发使用问题。对我国而言,当前最重要的是强化对农业生产的有效监管和科学管理。他介绍说,由于我国长期、大量、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在全国很多地方,土壤生产能力已经降低,土地越种越”瘦”,越种越“饿”,抗御病虫害能力也越来越弱。而为了获得好收成,农民不得不使用更多的化肥和农药,在很多地方,化肥的成本占到作物生产成本40%-50%的比例,这不仅加重了农民种植的经济负担,也让农业生产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因此,如何在发挥化肥、农药优势同时将其危害减至最低,是我们急切需要做的事。
科学、合理是对症下“药”的前提
“以农药为例,它既承载着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任务,又必须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减少对环境生态、食品安全及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孙叔宝认为,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农药生产企业,除了要生产高效、安全、环保的农药新品种,也要最大限度减少农药中毒和污染事故的发生,践行环保、健康、安全的责任关怀理念。
滥用农药现象屡禁不止,残留超标现象层出不穷;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模式限制,缺乏科学安全使用农药的意识。关于目前农药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孙叔宝强调,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完成两方面工作:第一,做好安全用药培训,包括健全农民安全用药的培训体系,培养农民安全科学用药的意识,掌握安全科学用药的技能,科学生产、健康生产;第二,大力发展和壮大专业化合作社,推广统防统治、专业化防治、科学防治,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规避农药残留超标。
众多农药产品的最终消费者、使用者是农民,对于如何正确、科学选购农药产品,孙叔宝同样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指出,一方面,要选购质量过硬、品牌影响力强、公司规模大的产品。这是因为有良好的药效保障,可减少农药量和使用次数;有良好的质量保障,避免药害、高毒隐性成分残留等问题;有良好的信誉保障,出现问题可及时溯源解决。另一方面,可根据不同农作物和病害因地制宜地选购农药产品。这样一来,选对农药既避免产生药害、避免延误防治时机,又能实现对“症”用药,保障农产品质量。
对农药认识常有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农药都是有害的化合物。
专家观点:农药登记是严格管理的,一个化合物要经过毒理学、药效、残留和环境影响等一系列试验,符合条件方能取得在相应的作物上防治相应病害的农药登记。对人、畜、天敌和环境有害的是拒绝登记的。简而言之,能成为农药化合物都是安全的。
误区二:农药都是剧毒的。
专家观点:除了少量高毒农药暂时没有替代品种,绝大多数剧毒和高毒农药均已禁用。现在销售和使用的绝大多数是中等毒性和低毒的农药。
误区三: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是不安全的。
专家观点:评价农产品是否安全的标准不在于有没有用农药,而是农药使用是否规范、残留是否在允许范围。降低农药残留最有效的办法是注重“安全间隔期”。“安全间隔期”是指农作物最后一次施药至收获前,喷药后的作物应达到安全间隔期才能采收上市。水稻、小麦等安全间隔期多在15—30天,而常见蔬菜水果是7—15天,韭菜需10—15天。
误区四:隔三天打一次药,我就不信防不住。
专家观点:病虫害的发生都有其规律性,只有达到了防治指标并掌握最佳防治时机用药,才能既节省成本,又能达到最理想的防治效果。如达到防治指标就不必用药剂防治,以减少用药次数,降低防治成本,降低病虫对药剂产生抗性的风险,延长药剂使用寿命。
误区五:这个药剂效果好,我每次喷药都要用。
专家观点:这是对病虫的抗药性缺少认识。某种农药效果好就长期使用或连续使用,从而造成病虫产生抗药性,结果药量越大,病虫抗性越高,造成恶性循环。每个药剂均推荐在一季或一年内使用一定的次数,通常在标签上有注明。目的就是为了延缓病虫的抗药性。
误区六:能打死虫就行了,不管它正规不正规。
专家观点:这是典型的盲目性用药。市场上的农药种类较多,其中还有一部分“三证”不全及假冒伪劣的农药,没有经过严格的正式登记,甚至含有隐性成分,药效、残留、毒性、使用方法等均无法了解。虽然有些药剂效果看起来很好,但可能会出现农药残留超标、造成药害、对天敌伤害大、污染水源等问题。这些不正规产品多是一些山寨厂产品,经常改头换面或者赚一笔就收手,出问题无法追踪来源。
误区七:不管是什么,总之有虫就打,有病就打,一定要全部打干净。
专家观点:这是典型的随便型认识。对农药认识不足,总以为农药杀虫把全部虫子都杀了,效果就是最好的。其实,当害虫较少,而天敌较多时,可不喷药;害虫较多,非喷药不可的,尽可能用高效低毒、对天敌影响不大的农药。滥用农药会伤害天敌,特别是果园,如果天敌没有了,下一波虫害更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