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3年8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政府应重视 “老人农业”问题

□ 莫开伟

    近期,笔者到一农村亲戚家做客,闲谈中,与村支书聊到了农村劳动力的情况,村支书唉声叹气地说:“现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年龄都越来越大,劳动能力越来越弱,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也越来越低。”

    据了解,村里分10个组,共有村民2128人,60岁以上的老人共38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8.1%,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共72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4.1%;在校学生有24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1.5%。村里人口结构呈“蘑菇形”,老龄化突出,这种老龄化趋势,造成了新生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而且伴随着“打工潮”的兴起,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涌进了城市,这也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状。

    村里共有粮田3279亩,沙土地4280亩。从90年代末期到现在,种粮的重担落在了全村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而且村里50岁以上、60岁以下年龄的村民中,还有20%的农民也在外务工,全村剩下能从事农业生产的总人数不足600人,仅占全村总人口的22.5%。

    如此有限的劳动力,要承担如此多粮田、沙土地的种植任务,在生产分散、机械化程度低的农村,全靠手工劳动,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产生了五种尴尬现象:一是水稻种植由过去两季减为现在一季,粮食总产量受到影响。村里粮食总产量由前十年的164万公斤下降到现在的141万公斤。

    二是路途较远、缺乏水源的粮田和沙土地被抛荒现象严重,改种简易经济作物或树木,水稻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村里粮食播种面积由前十年的3200亩下降到现在的3000亩。

    三是农业生产无法精耕细作,“懒汉农业”突出,有机肥料被化肥代替,土地肥力下降,农田板结化提高。

    四是农业劳动低效益,促使中青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观意愿减弱。村里60%以上的年轻人不会种田、不肯种田,导致农业劳动力供给断层和后续乏人,农业生产后劲严重不足。

    五是中老年劳动力绝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农业科学种植技术。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95%以上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缺乏农业科学种植技术,而且接受农业科技培训能力低,生产粗放经营,使用农药化肥缺乏规范,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造成农业生产资源浪费,也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影响了粮食生产质量。

    村里农业劳动力短缺及由此引发的农业生产问题,或是我国农村的缩影。笔者觉得,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老人农业”问题,加大引导和鼓励力度,营造农业生产能发家致富和施展才华的氛围,让农村留住和吸引年轻、有知识的新生代农民,解决农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摘编自新华网)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