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收购沃尔玛30%股份”、“收购家乐福中国业务”、“收购乐购”、“接手百佳”等诸多谣言之后,华润终于把其中一项变成现实。
8月9日,英国TESCO与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控股公司华润创业有限公司(简称“华润”)将成立合资企业,谋求成为国内领先多业态零售商,双方已签署谅解备忘录。
囊括了TESCO乐购在中国的130多家门店,华润摇身变成中国零售一哥。
问题也出在了这里。合资公司中的八二分成,究竟谁占了谁的便宜?乐购“再嫁”,品牌是否保留?华润近年来参与诸多兼并、收购事宜,并迅速膨胀起来,在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当下,中国零售是否进入“华润时代”?
谁占便宜?
其实早在今年5月,就爆出TESCO乐购计划在中国成立一家合资企业,以控制国际业务扩张中的资本开支的消息,当时华润集团成为乐购最合适的合作伙伴候选者。乐购行政总裁菲利普·克拉克坦言,乐购一直在“努力降低中国市场所占用的资金规模”。
此前也有人分析,若TESCO乐购要做好中国市场,肯定要处理好本土化的问题,如何寻求本土化的经营人才和具备更强的资金支持?成立合资公司无疑是一个解决办法。
两个多月后,TESCO乐购与华润签署了将成立合资公司的谅解备忘录。不过,新合资公司名称尚未确定,在股权分配上,华润创业占80%,乐购占20%。
但TESCO乐购凭借其在中国的131家超市门店及购物中心的业务,就拿下合资公司20%股权,而华润万家在中国内地及香港营运超市门店多达3000家,占股为80%。有专家认为,如此算来,似乎乐购占尽了便宜。
其实,以华润的实力,全资收购TESCO乐购并没有问题,这20%的股权其实在业界看来,意味深长。
而华润为什么保留TESCO乐购20%的股权,资深零售专家陈怡告诉记者,华润内部管理相对而言还处于粗方式的阶段,没有乐购那么精细。乐购前端与其他同行没有太多区别,真正的精髓在后台的软性管理方面,比如品类管理、会员管理,尤其是在英国,会员管理给TESCO带来的收益占到60%以上,而其会员管理技术目前并没有在中国很好地发挥出来。
从前台讲,华润很多店做得一点都不比TESCO乐购差,但是华润此番想要在后台软性管理方面吸取乐购更加国际化的标准,也借此升级华润自己内部的管理,获得更多的资源。陈怡猜测,这才是此番成立合资公司而并非收购的最大意义。
对此,参与并购的一位华润高层也向记者坦承,华润更看重TESCO的软性管理,对其客户管理、物流供应链、自有品牌都有其独特优势。
而昭邑零售咨询总经理刘晖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在他看来,华润入股并非收购,意为利用TESCO的全球零售经验,以及欧洲销售渠道、供应链能力,为接下来进军欧洲市场做铺垫。
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分析,TESCO乐购做得比较好的市场是华东(主要是上海)和东北地区,而对于华润而言,虽然在杭州市场还不错,在江苏也收购了苏果,但是上海市场却一直没有太大起色,此次借华润正好加强上海市场的布局。在东北也同样如此。所以这次合作可以帮助华润弥补其在发展过程中弱于对手的缺点。
乐购品牌会消失吗?
事实也确实如此。第二季度的数据显示,高鑫零售集团市场占有率达8.1%,当时居全国首位。紧随其后的华润万家、沃尔玛均为6.9%,而Tesco乐购仅2.0%。
如果加上TESCO乐购,华润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业绩都毫无疑问排名第一。
不过,业界更关心的一个问题是,TESCO乐购的品牌能否保住?
尽管TESCO中国官方此前多次表态,在计划的合作关系中,TESCO将指派两位成员进入董事会,TESCO将不仅会享有股东的权利,也将有和股权相一致的企业治理权。
但仍有消息称,由于合并后的公司可能采用一个品牌,华润万家将排在TESCO乐购前面。这意味着乐购品牌将在中国消失。对此,上述华润高层以及乐购中国方面均表示,目前具体细节双方仍在商讨之中,尚无法确定。
刘晖表示,既然是合资公司,对双方的发展应该是有利的,而TESCO乐购品牌最起码短期不会消失。
不过,纵观华润此前收购历史以及对收购方品牌处置方式,其处理方式并不相同,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一是直接换成华润自己的品牌,例如此前收购的家世界、民润超市、宏城超市等;而是合并品牌,但是华润在前。例如,苏果的部分门店已经变成了华润苏果,据说此次与乐购的合资很有可能会呈现“华润乐购”的品牌;第三种则是保留原品牌,例如2011年收购的江西区域龙头洪客隆超市,尽管华润江西市场部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将来会换掉华润的品牌,不过并无具体换牌时间表。但华润收购的太平洋咖啡并没有换标。
关于第三种方式,有业内专家表示,这种方式跟大润发与欧尚的关系类似。但陈怡并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华润与乐购的关系,跟大润发与欧尚的关系完全不一样,后者是整合资源,将对方的优势用到自己的品牌上,有1+1>2的优势。
而且从股权比例上讲,乐购似乎已无心恋战,“能把股权80%让出去,自己仅保留20%的股权更多可能是象征性意义。而在这样一个比例中,华润掌握绝对的话语权。乐购也许心有不甘,但作为小股东,肯定没有什么话语权。”陈怡说。
没有话语权,又如何保留自己的品牌呢?
一位业内人士甚至发出这样的感慨:乐购出售给华润,只获得新组建公司20%的股权,并没有拿到一分钱。20%的股份能不能变现,还要看整合后的经营情况。当初TESCO出资数十亿并购乐购,并在这么多年来不断追加投资,但如今只换得20%股权的“画饼充饥”,真不值得。
下一个会是谁?
尽管许多人猜测,两家企业成立合资公司或将面临企业文化整合方面的困境。但这似乎并不妨碍华润不断在中国市场进行收购的野心。
陈怡向记者分析,作为“不差钱”的央企,华润系的企业在各个领域都倾向于做到第一,这可能是他们公司战略方面的要求。
汪亮也告诉记者,在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都会出现各行各业的并购潮,零售行业也不例外,出现大型垄断企业是未来发展趋势。
那么,华润会否将中国零售业带入“华润时代”?
事实上,上个月疯传的“华润接盘李嘉诚百佳超市”的消息可能很快被证实。
“终于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了,再一次回到老东家了。”陈怡透露,一个此前从华润跳槽的百佳员工这样调侃。据说在百佳内部,华润收购百佳的事已经板上钉钉,只是并没有公开发布而已。另有消息称,收购百佳只花费了华润不到30亿元。
资料显示,在香港地区,截至2012年,百佳超市占香港超市总体销售的比重为33.1%,仅次于惠康的39.8%。
华润万家超市是香港地区第三大超市,如果华润创业收购百佳超市,该公司就可能超过惠康,成为香港超市一哥。
不过,华润收购百佳的消息,被上述高层否认,他表示,目前跟百佳并无接触。
除了百佳,那么,华润的下一个目标会是谁?
连年亏损的卜蜂莲花成为许多人怀疑的对象,其在中国一直处于裁员、关店、店铺转型的尴尬境地。
不过据分析,卜蜂莲花母公司正大集团的看家产业在农业方面,而商业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将整个产业链打通——从田园到餐桌。其在这方面可能有自己的战略部署,虽然卜蜂莲花连年亏损,但零售业务只是正大集团中很小的一个模块,对其整个集团而言,影响不大。
而陷入“卖给中粮”的韩资卖场乐天玛特,此前也传出与华润接触的消息。乐天玛特与TESCO乐购的相似之处颇多,比如,双方都是通过收购进入中国市场,都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都被爆出在华业绩不佳、连续亏损,以及售卖过期食品、门店减少等消息。
TESCO乐购此次的行动,似乎给其他在中国“混得差”的外资零售企业提供了样本,至于外资零售对中国市场的看法,也许会重新审视。
新闻1+1:
洗牌整合期加速到来
去年,在第14届中国连锁业全体会议上,华润万家首席执行官洪杰放言,中国零售业市场归根结底是中国本土企业的天下。
眼下,乐购的即将被并购俨然成为当时洪杰豪言壮语的最好注脚。但华润对乐购可能达成的合资并购案,透露的信号显然不仅仅是这些。
作为世界排名第三的国际零售巨头,背靠央企华润,虽只持有20%的股份,但其业务增长、回报获取以及压力风险将获得平衡。
业内人士认为,在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存在的情况下,诸如TESCO这样更为审慎进行资本分配、追求可盈利的路径将成为未来外资零售商的集体行为,以往不计成本的快速开店扩张将成为过去。
因为TESCO并非孤案。法国家乐福也正面临销量下降或停滞的问题。日前也是不断被传言的是,家乐福正在考虑上市或者在中国大陆或台湾进行业务合并,而韩国乐天玛特也被传言被中粮收购。
不过,也可以发现,相比此前国内本土零售商的“地方军”成为被并购的主流,如此前乐天玛特收购万客隆,TESCO收购当时属于鼎新的乐购,沃尔玛收购好又多,家乐福并购河北保龙仓。外资零售巨头并购地方区域龙头的热潮,本土零售商和外资零售商的竞争格局正在悄然扭转,本土与外资零售商开始攻防互换。
“中国零售业已走到了整合的关口,外资零售与本土零售商的对决由此前的高歌猛进转入反攻为守,本土企业逆势而上转守为攻。”零售专家胡春才也如是说。
外资零售商刚来到中国时,本土连锁超市非常落后甚至根本不存在。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国外连锁超市的吸引力衰退了,未来需求潜力也诱使本土零售商反而加大加快开店步伐,从而竞争趋于白热化,压低行业利润。
2011年,福建新华都和永辉超市先后“瓜分”易买得;苏宁对日本乐购仕的并购也就有了整合供应链的先见之识。
不过,也有些人士对本土和外资零售的竞争格局判断更为理性。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杨青松表示,中国零售市场业绩普遍下滑,日子难过,华润乐购各自优势互补、利润最大化是不错的选择。
在杨青松看来,本土和外资零售商暂时还难称攻防互换,因为双方都处于相同的特殊市场环境下,面对处于转折期的行业,本土和外资零售企业只是都站在了同一个新的起跑线上。
(颜菊阳)
评论:
惩罚价格垄断不能“温柔一刀”
8月1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对操纵金饰品价格的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以及老凤祥银楼、豫园商城等企业的处罚决定,依法对5家金店价格垄断行为处以上一年度相关销售额1%的罚款,共计1009.37万元。
然而,尴尬的是,对于国家发改委的处罚行为,涉事企业老凤祥银楼和豫园商城的股价在8月13日却逆市上扬,老凤祥银楼甚至大涨6%以上。市场如此反常表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执法机构最终处罚结果远远低于大家的预期。
以老凤祥银楼为例,其2012年珠宝首饰产品营收194亿元,即使按照1%的下限处罚,最少应该处罚2亿,最多会处罚近20亿。然而,最终处罚结果是仅仅处罚了323.29万元,这大体只相当于其两天的利润。
另外,对于这些企业的违法所得,也没有给予收缴,这被视为有关部门处罚价格垄断以来“最温柔的一刀”。
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行业巨头之间的会面,哪怕只是聊聊天,喝喝咖啡,最终也是以损害公众利益而结束。
事实上,价格垄断特别是价格卡特尔(垄断联合)一直被视为市场经济的最大敌人。无论是德国还是美国的立法,对于价格卡特尔的处罚是所有垄断行为中最严厉的,除了规定可以最高处以违法所得三倍的罚款之外,还规定对受到价格卡特尔伤害的企业或个人,不论损害大小,一律给予损害额的三倍赔偿,同时,《谢尔曼法》还将价格垄断视为“严重犯罪”而要求追究刑事责任。
为了维护行业利益,行业协会或者巨头总是经常以恳谈会等隐秘形式,打着维护民族品牌等旗号实施价格垄断。
在中国的反垄断法出台之前,无论是彩电、洗衣机等行业巨头曾经公开的达成价格协议,以保护行业利益,而公众和媒体对此却并未关注。在《反垄断法》出台之后,这样公开的价格协议虽然不多,但行业协会等通过各种形式达成的价格卡特尔却并不鲜见。
比如,7月29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通过其新开通的“反垄断案件公布平台”公布了12起已查结的垄断案件,在这些案件中,涉及相关行业协会参与组织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案件就有9起,对竞争秩序的损害显而易见。
反垄断法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宪法。中国的市场经济和竞争秩序尚不完善,对于各种妨碍竞争秩序的垄断行为,予以严厉追究,这无论对于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还是维护行业的竞争秩序,形成健康的竞争理念,都大有裨益。反垄断的传统在中国本来就很薄弱,如果执法再过度柔弱,则反垄断法迟早会沦为掉了牙齿的老虎。
(马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