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宜人、环境清新的新西兰虽然只是一个仅有400万人口的小岛国,但这个岛国的国际乳品贸易却占据了全球的三分之一多。目前,新西兰奶粉的主要市场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欧盟、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菲律宾、委内瑞拉和沙特等,其中,中美最为重要。而这一骄人成绩的取得是由世界最大乳品出口企业——恒天然牛奶合作集团来实现完成的。
世界最大乳品合作社如何炼成
查阅资料,大家会发现,恒天然虽然冠以公司集团的名称,但本质上是一个跨国乳品合作社。
新西兰的乳业可以追溯到1814年,当时传教士塞缪尔·马斯登买了一头公牛和两头母牛运到新西兰。得天独厚的温带气候条件使得乳业稳步发展。第一个合作社性质的奶酪公司于1871年在奥塔戈半岛成立。跟其他合作社一样,其成立的目的也是为了资源整合。当时,新西兰大多数乳品厂都采取合作社模式。到19世纪30年代,合作社总量超过400家,同时,乳品合作社开始向海外销售产品。但上百个小规模的新西兰乳品企业越来越难以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于是,政府在1923年成立了乳品出口生产控制局来控制乳制品出口,这是历史上首个乳品局。
乳品局鼓励奶农开拓新的市场,同时开始整合。60年代,400家合作社整合为168家。80年代,乳品局有了19个海外分支和关联企业,到1995年达到80家。新西兰乳品局当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乳品营销网络。在2000年底,新西兰乳业95%的产权集中到两大公司的手中,即新西兰乳品集团和Kiwi合作乳品公司,而剩下5%的市场份额由另外两家小公司所拥有。在新西兰当局的推动下,本土牛奶产业考虑决定由一家整合后的公司来结束主要乳品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
2001年7月,84%的奶农参与投票,推动了新西兰乳品局、新西兰乳品集团和Kiwi合作乳品公司合并。当年10月,合并完成,新西兰恒天然牛奶合作集团就此诞生,合并后的恒天然已成为新西兰,乃至世界乳品行业中最大的合作社。为了避免潜在的内部矛盾,恒天然以新公司的身份购买了两家合作社和乳品局的全部资产,恒天然也就此一举成为了新西兰90%以上奶农所共同拥有的巨无霸企业。
合作模式危机面前受考验
近期,恒天然这家全球乳业巨头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8月2日,恒天然集团通报称,其新西兰本地的一家工厂去年5月生产的3批次、共38吨浓缩乳清蛋白中检测出含有肉毒杆菌,于是向包括3个中国客户在内的共8家客户发出提醒。不久后,斯里兰卡媒体报道,斯里兰卡工业技术研究院近期在对该国进口乳制品进行检测时,发现多家新西兰奶粉中含有化学成分——双氰胺,其中包括恒天然集团旗下安佳品牌。一时间,以安全标准高著称的新西兰乳业堕入多重“安全门”,落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随着此次“毒奶粉”事件的发生,恒天然的奶农合作模式究竟会采取何种方式来解决危机局面也备受关注。据悉,目前奶农合作社的模式仍是新西兰、欧洲、澳大利亚普遍运用在乳业领域的商业模式,也是比较成熟、先进的模式,这套模式可以把分散的奶农有效组织起来,让养殖环节和加工环节,以及后续的流通、营销环节有效整合为一体。曾有业内人士评价称,恒天然集团的供应链是最一体化的,奶农是股东,他们看到的是从牧场到生产的整个流程,因此会以一种长远的目光和策略来发展,不会单一追求某一环节的快速发展,而牺牲另外的环节。恒天然过去长期保持良好安全记录,主要得益于这种独特的经营模式。有别于大资本为王的公司制实体,合作社是中小生产者和小资本者的联合体,每个成员都是合作社的股东,享有相对平等义务和权利,合作社宗旨在于服务成员利益,而非为大股东赚取高额利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积沙成塔的协同效应。但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指出,这种模式在决策效率上,由于股东方的特殊性,会造成效率缓慢。
据悉,恒天然集团董事会共有13个成员,其中9个成员是由全体奶农股东选举产生的。每隔三年更换一次,即重新选举。另4个成员则是由这9个成员选出来的,他们均为公司的高管层。“恒天然的这种模式决定了高管百分百地迎合奶农股东。”宋亮表示。
宋亮同时表示:“由于奶农股东众多,恒天然的一项决策通过时间比较长,而这直接影响到决策效率。造成恒天然在今天乳制品竞争市场上,一旦遇到新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处理,都显得比较迟缓,并且缺乏灵活,而这都和它的股东结构和决策机制有关。”
虽然在肉毒杆菌爆发后,恒天然集团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斯于第一时间赶至中国“灭火”,但在宋亮看来,这位全球最大乳企的CEO恐怕很难起到决定作用。
“恒天然的CEO手头是没有那么大权力的,这个决定权在他们董事会,以及董事会背后的奶农股东手中,具体的补偿措施,预计仍需要长时间的内部讨论和酝酿。”宋亮表示。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