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8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社区支持农业:有机农业里的小众范本

□ 本报记者 任长宾

这些绿色的作物,承载着石嫣及其团队践行有机农业之路的梦想。 任长宾 摄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就在人们为寻找安全健康的食品发愁时,一种新型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社区支持农业(CSA即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al)被引进中国并得到快速发展。

    CSA最早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石嫣从美国学习并引进国内的。早在2008年,石嫣作为第一个赴美务农的女博士在美国社区支持农业的农场实习半年。在那里她了解到,CSA最早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瑞士和日本,提倡食在当地,食在当季,本地生产,本地消费。基于相互信任,消费者为了获得健康安全的食品,提前向生产者预付一年的费用,生产者承诺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生产纯天然无公害的农产品。

    位于北京通州区马坊村的分享收获农场,是石嫣和其丈夫程存旺博士创办的一家社区支持农业农场。程存旺向记者介绍说,农场采用和当地农民合作的方式,与农民协商制定生产计划和生产规范,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在保证生态种植的方式和基本运营成本的前提下,把利润返还给农民和消费者。

    作为一种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分享收获农场构建起了“谷东+农户+团队”,即“消费者+生产者+沟通者”三方紧密联系的结合体。“谷东”是对分享收获CSA消费者的称呼。对于三方的关系,程存旺说:“谷东需要在一个季节种植之前,提前预付这一季蔬菜的全部费用,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用生态有机的方式生产无公害天然的安全食物,而团队则是寻找合适的农户和招募更多的谷东,以及从谷东那里获得信息反馈,来指导农户生产。”

    “我们一周配送一次,基本能保证消费者的日常食用,当然消费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饮食,来调整配送品种和数量。”程存旺说。

    据了解,自2012年7月分享收获创办以来,已经在北京地区打开良好的局面,建立通州、顺义、昌平三个基地。同时,他们还在江苏常州建有一个基地。仅北京地区就有500多户会员,还有部分外籍会员。由于产品价格比市场上的要贵,会员主要集中在中高端收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消费人群。

    记者在通州基地采访发现,与其合作的农户郎广山种菜完全不用化肥,而是用从养殖基地里拉来的鸡粪和猪粪、牛粪,防治病虫害也不用农药,而是使用防虫网、辣椒水、粘黄搬等土办法。方法虽陈旧,但保证了蔬菜的原汁原味,还促进了土壤的改良,对生态环境大有好处。

    “我们的农产品全部采用有机的生产方式,虽不经过有机认证,但水、土壤等成分是经过安全检测的。产品直接配送给消费者,这与通常的有机农业产销方式不同。”石嫣说。

    对于分享收获的发展前景,记者采访当中发现了两种观点:有一部分人质疑:这种近似原始生产模式下的农产品,没有经过国家质量认证,怎么能让消费者相信其安全性?还有一部分认为:消费者还没买菜之前就要付来年的费用,这种消费方式不容易接受。

    其实,分享收获这种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其核心本质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建立的高度信任,基于这种频繁互动产生的信任,以及农民生产过程的公开、透明,足以保证消费者认可配送的蔬菜是纯天然、有机的。同时,分享收获还积极推广宣传有机农业知识,让更多的人接受有机产品,从而接受并认可这种预付费的消费模式。

    当然,分享收获在发展过程中也有“成长的烦恼”。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个个体,仅凭信任并不足以形成强有力的保障体系,还需要加强外部的监督管理,如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以增强说服力。另外,由于我国当前有机认证费用较高,这种产品不经过认证,很难进入主流销售渠道,那么市场培育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与分享收获相似,京郊地区也有农民开始种植有机蔬菜,这种蔬菜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全程依靠生物技术防病、治虫,种植成本是普通蔬菜的3倍。农民直接把蔬菜运送到社区门口,这样减少了流通环节,方便了居民,价格也不贵,因此很受欢迎。

    分享收获,就如其名字那样,让所有参与者分享到劳动的成果,得到应有的尊重。虽然没有走传统有机农业的认证体系,但其采用有机的耕作方式,通过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利益分享,保证了消费者在获得安全的农产品时,农民也得到了应有的收入回报。


实践者面对面

    记者:请你谈谈分享收获的基本情况,创办以来运行情况怎么样?

    程存旺:分享收获的理念是社区支持农业,注重改良土壤和环境,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作为一种有机的生产模式,其依赖完整的生态系统,希望通过农户、消费者的共同参与,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有计划地实施生产,来实现有机产品的供给。目前有四个基地,三个在北京,一个在常州。其中通州区西集镇马坊村拥有60亩农作物种植基地和110亩林地养殖基地。整体运行情况很好,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和配送都比较满意。

    记者:分享收获采用什么方式运作?

    程存旺:我们注册了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运作。我们作为组织者,其实也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

    记者:按照社区支持农业的理念,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对接,你们作为中间环节的公司会不会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

    程存旺:不会增加负担的,因为我们是低成本运作。目前我国是小农生产,农民没有能力来直接对接消费者,这里包括信息的获得、生产技术等方面,因此必须有一个组织来帮助农民做这些事情。随着农民在获取技术、信息等方面能力的增强,这个中间环节会逐渐退出。

    记者:分享收获发展中有哪些困难?

    程存旺:一个是合作农户的问题,现在农户的平均年龄是58.4岁,随着这代人退休,农二代又不愿参加农业生产,这是个问题;还有公众对社区支持农业这种有机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还不适应,需要普及宣传这方面的知识,让大家认可接受。社区支持农业投入很大,比如前期的基础设施,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政府方面的扶持。

    记者:你对于社区支持农业的希望是什么?

    程存旺:社区支持农业能够架起城市和乡村之间联系的桥梁:消费者可以在共享丰收果实的同时与农户共担风险;农户也更有积极性在耕作的同时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倡导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并希望重建农村与城市社区和谐发展、相互信任的关系。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