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经营主体,在带动农户进入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各地政府的扶持下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也出现了大量“空壳”合作社、死合作社的现象,折射出钻政策空子、发展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近日,《人民日报》连续报道了几个地方因合作社在经营规模、服务能力、品牌经营、带动农户等方面不达标,面临注销或被摘除示范社称号的事。我们摘编了这组文章,希望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供销合作社作为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更应关注合作社的健康发展、规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他们搭建平台、破除困境、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独立经济实体。希望这组文章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示。
近日,四川凉山州西昌市首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茅坡水果专业合作社面临生存危机。要撂挑子的是合作社理事长潘世云:“2010年合作社社员散伙了,一直没去工商办手续,再不注销,我可承担不了法人责任。”
茅坡水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当时,西昌市供销合作社以当地小有名气的茅坡樱桃为依托,发起成立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曾是西昌市示范合作社。”时任供销合作社主任的王明强说。
红红火火的起步
樱桃价格从一斤2元变成8元,带动农家乐发展,合作社人气越来越旺
丘陵村,当地人习惯称为茅坡,种植樱桃是当地的传统。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着樱桃树,挂果季节,满眼都是红色。长期以来,村民们一直为卖樱桃犯愁。由于泥巴路难走,樱桃都靠人背马驮,还卖不上价。虽是祖祖辈辈靠的营生,也只是卖了个“油盐钱”。
这种状况从2004年合作社成立后改变了。市供销合作社帮助联系,把樱桃直接送进西昌市最大的超市,樱桃均价从原来的一斤2元一下变成了8元。“价格上去了,销路扩大了,茅坡樱桃的知名度也提高了。”回忆起曾经的“辉煌”,潘世云仍透着一丝激动。
可困难还是一个接着一个,2004年年初的低温冰冻灾害,让村民几乎绝望。
为了减产不减收,合作社联合旅游局,发动亲戚朋友上山采摘樱桃。合作社垫资印刷包装箱,统一包装,统一质量标准。当年来了1万多人,采摘活动非常火爆。不仅樱桃被抢空了,连土豆、花生等农产品也被城里人买走了。村民们收入不但没有减,反而增加了。
2005年、2006年,采摘活动持续火爆,农家乐也发展起来了,村民们又多了条增收的路子。这下,大家看到了合作社的好处,要求加入的人越来越多。
眼看着人气越来越旺,合作社管理层也干劲十足。然而,一直指导合作社发展的王明强却忧心忡忡,这不是他想要的合作社。“合作社不能仅停留在提供服务上,必须成为实体经济组织,要具备市场竞争力。”
曲折的转型路
没有找到支柱产业,“低成本”入社,“零成本”退社,没有规范的治理结构
在丘陵村的一处养鸡场,潘世云正在修建制造蛋托的加工车间,双手沾满泥灰,衣服上也沾上了石灰。“每天产6000枚鸡蛋,自己生产蛋托,也是节本增效的一种手段。”潘世云边说边走进鸡舍,言语中透着生意人的精明。
潘世云讲起合作社转型之路。“合作社成立之初确定两项目标:樱桃分档定级,商品化包装,高端销售;以果园和庭院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目标初步实现了,便开始水果品种改良,多元化配合;果园放养,立体养殖。”
引进新果种,为的是打造四季花果山。2005年,合作社引进龙泉驿皮球桃,当时设想以此带动乡村游,合作社为其注册了“脆蜜桃”商标。但对外销售时,由于推销费用过高,投入产出之间出现了倒挂,水果品种改良之路当时没走通。到2007年,樟木箐乡和丘陵村办起了樱桃采摘节,合作社包装箱收入从此也被断掉了。
于是,合作社就把目光转向了养殖业。谁知又赶上了禽流感,眼看着蛋鸡病死,鸡蛋价格下滑,社员们动摇了,纷纷要求退出合作社。最后,只留下潘世云收拾烂摊子。“这对我的打击非常大。”老潘说着有些感伤。
王明强认为,合作社之所以垮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可以支撑长期发展的好项目,没有支柱产业,很难走远。
四川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廖祖君分析,茅坡水果专业合作社办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形成稳定、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特别是入社和退社制度。当合作社盈利时,一批缺乏合作精神的人“低成本”加入合作社,但亏损时,他们就可能率先“零成本”退出合作社,而承担最终风险的是合作社牵头的农村能人。“这些退社行为对农村能人的心理打击远远超过市场风险,他们可能因此而失去再次创办合作社的想法。”
未来怎么走
股份合作是方向,设立严格入社和退社制度,合作社要接受市场考验
合作社虽然垮了,但却让村民们受益匪浅。进村道路由泥巴路修成了水泥路,茅草房换成了小洋楼,自来水引进屋了……
农家乐“刘老实人家”老板刘文云是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对合作社很依恋。刘文云家种了二三十亩樱桃,由于今年初遭遇了低温冰冻灾害,樱桃减产,赶上了“小年”。不过樱桃价格上去了,每斤卖到了20元。
她把这些都归功于合作社,“合作社把樱桃品牌打出去了,价格上去了,种樱桃收入增加了。另外,路修好了,自来水引进了屋,游客多了,农家乐红火了。如果今年再办合作社,我还要加入。”
丘陵村村“两委”没有同意潘世云注销合作社的想法,已经开始商量再次组建理事会。“茅坡樱桃的牌子不能丢。”村支书周立军沙哑着嗓子说。
但是,王明强却有所担忧,合作社再上一个层次,该如何发展?
村“两委”开了几次会也没有结果。目前,合作社的牌子还淹没在潘世云家的杂物堆里。
廖祖君认为,今后合作社发展应该走股份合作的路子,通过股份制的形式,把具有一定投资经营能力、风险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农民组织起来,统一经营。因此,必须设立严格的入社和退社制度,对入社者要有一定的门槛,防止其趋利行为和“搭便车”行为;对退社者也要有一定的限制,避免“过河拆桥”现象的出现。
王明强说,一些经济实体化的合作社,坚持合作社的宗旨,一方面具有市场化的运作能力,同时在竞争中得到市场认可,推进特色产业形成。这种能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将是趋势。
不过,廖祖君强调,应充分认识到,农民合作社只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不是唯一,它不应也不可能覆盖所有农民,农民成立的合作社要参加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考验。
评论:
遏制合作社虚假之风要下狠工夫
□ 任长宾
海南省农业厅根据经营规模、服务能力、带动农户等指标,对23家不达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取消省级示范社称号这一举措较好地保证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让那些真正能为农民服务、助农增收的合作社获得了应有的扶持。这类虚、假、空合作社的大量出现,不仅严重制约着合作社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了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如果不能像海南这样下狠工夫管理,那么势必影响整个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
合作社的有关主管部门有责任加强监督管理,应齐抓共管,协同配合。首先,工商部门应强化动态监测管理,除年检外,还有日常检查,对于那些管理混乱或挂羊头卖狗肉的假合作社坚决予以取缔。同时,对于那些真正能为农民服务、无力办理相关手续的合作社,应简化办理手续,提供上门服务,指导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引导其规范发展。其次,供销合作社、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合作社的业务指导,帮助合作社引进项目、新技术和优良品种,协调解决合作社的贷款、用地、人才等问题。最后,各级政府应设立本地合作社的专项资金扶持计划和优进劣汰的奖惩机制,好的给予资金、荣誉、项目等方面奖励,不合格的则淘汰掉,这样才能激发整个社会创办优秀合作社的积极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领农民对接市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应始终坚持合作社的办社原则,还应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均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把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民,助农增收致富。只有由农民参与管理合作社并保证农民受益,合作社的假合作、合而不作的虚假乱象才会得到根本遏制。
链接:
海南:坚决取缔虚假合作社
□ 易宗平
近日,海南23家合作社因在经营规模、服务能力、品牌经营、带动农户等方面不达标,被摘除省级示范社称号。据海南省农业厅资料显示,全省现有8500多家合作社,注册了商标的合作社只占总数的5%左右,运行、半运行和不运行的合作社,基本上各占1/3。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合作社缺乏运行规范,内控机制形同虚设,还有一些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服务的链条脱节,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并未建立。
据儋州市农委最新统计,儋州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超过900家,入社成员近2万个,带动农民5.5万多户。然而正常运行的合作社却不足300家,半运行或不运行的有600多家。儋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谭雪文表示,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门槛不高,免费登记,主要为了方便农民。在管理上,原则上两年检一次,但工商部门平时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对内部管理混乱甚至长期不运行的合作社一旦查实,坚决予以取缔。
合作社“合而不作”的形式
“套利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享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同时成立门槛较低。于是,有人千方百计地想搭上合作社的平台,以套取补贴、逃避税费。
“空壳式”
因为有相关扶持政策,一些合作社即使未运行也不愿注销。据知情人士分析,出现“空壳式”合作社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成立合作社就是为了套取补贴,目的达到后不再投入到实业上;另一种则是,合作社前期还是正常运作的,但后来因经营不善导致亏损而停止运作。
“家族式”
一些合作社是家族式出资,各职位基本上由家族成员占据,其他农民即使加入,也无法进入决策层。在完全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情况下,已有农户选择退出合作社。
“避税式”
让其他农产品“搭车”销售,知情人士称,有企业带头组建合作社,但把合作社之外的农产品也算进来“搭车”销售,对合作社的实际运行,企业并不关心。
(摘编自《海南日报》 易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