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8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棉花产业之困:种植面积缩减 国内外价格倒挂


编者按

    目前,我国棉花产业正面临困境:种植面积缩减,国内外价格倒挂,进口棉大肆冲击国内市场。据调查,我国棉纺行业已经陷入生存危机,新疆隐性失业人数已近3万;棉农们则因为收益低而考虑转产。为此,业界人士呼吁,加快棉花体制改革,以“棉花直补”代替“临时收储”。棉花直补真会是挽救棉花产业的灵丹妙药吗?面对棉花产业的困境,棉农该如何应对?

    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介绍说,目前国内棉花价格超过19000元/吨,与进口棉花的价差达4000元至5000元/吨,去年更是达6000元/吨。国内棉花高价,不仅让纺织企业叫苦不堪,棉农也没有从中占到什么便宜。

    目前,国内外棉花价格倒挂趋势扩大,棉花市场的高价差问题让下游企业叫苦不迭。棉价倒挂给棉农和下游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农民为何不愿种棉?

    山东彰化县棉农马振国说:“种棉花两年没赚钱,去年赔钱,这个棉花费工太多,人工多,生产资料也贵。”当前,农民缘何不愿种棉?“最关键的是种棉收益太低,费时费力成本高,而且价格波动大。”山东夏津县农林局植物保护站站长于佃平算了一笔账:现在种棉花,包括种子、地膜、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投入刚性上涨,管理和收获人工成本每人每天不少于40元,这样算下来每亩投入在550—600元,按现在每斤4元左右计算,亩产棉花500斤收益只有2000元,明显偏低。

    现如今,农民种棉花不划算,比较效益低,不少棉农考虑着转产。卓创资讯分析师孙立武说,由于国内棉花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偏高,籽棉的行情也不乐观,产量、质量、效益的不均衡,导致近期棉农弃棉种粮意愿增强。“老百姓被迫调整种植结构,今年卓创资讯监测的数据,2013年,全国的种植面积是6800万亩左右,这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跌破7000万亩大关。”一方面,是国内棉花远高于国际棉花价格;另一方面,国内纺织企业低迷,棉花种植面积萎缩。我国棉花产业究竟该如何走出困境呢?孙立武说,早在2011年,我国就启动了临时收储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棉花市场的作用。作为一个过渡政策,在全球棉花行业面临困境的情况下,临时收储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毕竟棉花产业链比较长,想通过一个政策把近几年来棉花产业积累的问题逐个击破是不现实的。希望政府后期推出更多的组合拳,像纺织企业呼吁国家进口棉花的配额管制。

    事实上,取消棉花配额制度和改革棉花收储制度的呼声由来已久,但问题在于配额取消后如何保护棉农利益。

    在中国国际棉纺织会议上,专家指出,要解开当前困扰棉花产业的症结,必须尽快改革当前的棉花管理体制,通过采取棉花直补等政策措施,建立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建议对临时收储政策进行调整,在制定收储价格时要参照国际市场的棉价,合理确定收储的数量,并根据市场价格波动灵活地进行收储和抛储,发挥平抑市场棉花价格的作用。同时,为了保护棉农利益、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应参照粮食直补的政策对棉农进行直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表示,经过两年多的呼吁,棉花直补政策已有所松动,十几个涉棉部门已统一思想,认为棉农直补是可行方案。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棉花直补能在全国推广,将是一针强心剂,可能会让沉寂已久的棉花市场充满活力。但是,直补代替临时收储,真能解决棉花产业之困吗?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研究员毛树春认为,影响棉花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光靠直补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

    “这个补贴,最多是补到粮食这个水平,不能比粮食还高。补贴是科技兴民去补?节水补?还是技术补贴籽棉?这都是不一样的,是补贴农民受益?还是补贴技术推广?哪个更重要,还是有很多问题的。”毛树春认为,要解决棉花产业的根本问题,还是要走科技兴棉的道路,要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

    对棉花后市的不确定性预期,使得整个纺织链条的企业如履薄冰。而对于国内纺织企业如何走出困境,孙立武建议,纺织企业要加紧转型升级。 

    (本报综合整理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