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很多中老年人记忆中的供销合作社,自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发展一度陷入步履维艰的窘况。在困境面前,变卖社有资产勉强维持生计成了很多供销合作社的常规手段。
黑龙江省鹤岗市供销合作社,到2009年,社有企业由开始的40余家变卖只剩10余家,已经被黑龙江省社定义为濒临倒闭的企业。面对困境,鹤岗市供销合作社不等、不靠、不要,奋起直追,奇迹般在困境中崛起,实现了从弱变强的新生,让供销合作社在新时期重新焕发生机。
近年来,鹤岗市社围绕服务“三农”、服务民生,努力做好为农、惠农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身处国家重要煤炭基地,鹤岗市供销合作社是如何围绕服务“三农”、服务民生、提升供销合作社形象做文章的?近日,记者深入到鹤岗市供销合作社进行了采访。
“卖资产无异于饮鸩止渴”
“以前,鹤岗市社因为开不出工资一年中有好几个月是放假的,现在大家每天都精神饱满地上班;原来市社也没有奖金,现在大家都丰衣足食,热情地投入工作,单位食堂又重新开火;原来市社在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排名中没有什么位置,几乎都被省社忘却了,现在已经进入省社先进单位的行列了,各项经济指标翻倍增长。”黑龙江省社监事会主任张永埔这样向记者描述鹤岗市供销合作社的变化。
2009年8月,蔺大新临危受命,担任鹤岗市供销合作社主任。当时市社的情况是人员涣散,企业亏损严重,历史遗留问题成堆,大规模上访不断。2009年之前的10年里,鹤岗市社变卖了20多家相对优势的实体,到蔺大新接手时,已经只剩下10家大多在亏损的企业。蔺大新始终想不明白:在市场经济中,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做得风生水起,为什么供销合作社的下属企业却大部分亏损?问题出在哪?他决定把剩下的10家企业作为绝地反击的阵地,安排专人开始对社有企业逐个建立了资产管理档案,并规定凡是涉及市社资产的动迁、置换等事项,均需市社审批,并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同时,他提出“四不”理念,即资产不卖、职工不辞、薪水不减、待遇不降,有效地刹住了出售资产之风。
宇龙宾馆是市社的下属企业,多年来一直亏损经营。蔺大新上任时,出售宇龙宾馆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运作阶段,他果断叫停。他认为,服务民生是重振雄风和展示供销合作社重要作用的最好阵地。卖掉宇龙宾馆虽然能得到一点眼前利益,但供销合作社将因此失去餐饮服务行业这块阵地,损失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宾馆。他决定进行新一轮的租赁经营。经过一番考察,市社将宾馆租赁给了一位负责任的优秀经营者,租金每年50万元,租赁期12年。合同签订后,两年租金100万元一次性缴纳到位,这笔钱相当于宇龙宾馆前10年的全部租金收入。承租者投入1100万元对宾馆进行了全面装修,装饰一新的宾馆时尚又舒适,成为了展示供销合作社新形象的良好窗口。市社党委副书记于波说,“宇龙宾馆通过招商引资,投入装修资金1100多万元,租赁者将2年资金提前到位。现在宾馆又增资了,幸亏当初没有卖。”
蔺大新是一个地道的“老供销”,参加工作27年来,他始终在供销合作社系统工作,对供销合作社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他说:“一个为农服务的经济组织,如果把资产都卖掉了,企业将如何发展,还谈什么为农服务?供销合作社多年以来已卖掉20多家企业,却没有根本解决问题。打下基业难,守家业更难。供销合作社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做的不仅是保住原有资产,还要创建资产并使其增值。变卖资产无异于杀鸡取卵、饮鸩止渴,只有死路一条,一定要刹住出售资产之风。”
那段时间,蔺大新白天深入企业,与一线职工交流。班子成员会议一场接一场,亲自与下属企业负责人和职工代表交换意见。晚上他整理思路,写工作日记。一年半的时间,厚厚的七大本工作日记记录了他的工作历程。“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下班,有时候他就在办公室住了。在市社最困难那年,他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市社办公室主任孙延亮回忆说。
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鹤岗市社各社属企业的资产就实现了保值增值。截至2010年11月末,市社所属10家企业全部实现了扭亏增盈。不仅如此,所有企业在实现了“四不”理念后又开始向“四增”(即企业增效、资产增值、薪水增长、待遇增加)华丽转身。社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鹤岗市社开展服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注民生 提升服务功能
清晨4点,万圃源蔬菜交易厅棚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一大早来上货的小货车、大卡车络绎不绝,讨价还价声、汽车喇叭声此起彼伏,各种应季蔬菜应有尽有,过秤、付款、打包,商户们忙得不亦乐乎。
一位河北商户告诉记者:“我在这个市场做蔬菜批发有十几年了,我们这一大车蔬菜大概有15-16吨左右,基本上是两天就能卖完,每天的营业额都在几万块钱左右。这个市场环境、设施都挺到位,治安、管理都很完善,有什么事儿管理人员随叫随到。”
万圃源蔬菜有限责任公司是鹤岗市供销合作社的社属企业,也是鹤岗市唯一的一家蔬菜批发市场,市场占地11.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其中交易厅棚1.9万平方米,冷藏、保鲜、储备库7374平方米,办公楼2949平方米,年交易额达6亿元。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市场已发展成为规模大、功能齐备、辐射面广的蔬菜交易集散中心,在全市以及周边地区的蔬菜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场份额冬季占全市的100%,夏季占到80%以上。
为了更好地为商户服务,万圃源蔬菜有限公司还建立了马铃薯、圆葱、白菜和萝卜等蔬菜的应急储备库,以防大雪封路时,外地蔬菜无法运入市内。为了保证消费者能够吃到“放心菜”、“放心果”,万圃源蔬菜批发市场严格制定了蔬菜、水果准入制度和不合格产品退场制度,并与所有进场交易的业户签订了食品安全承诺书。同时,市场还设立了一个检测中心,每天都有专人负责对进场的蔬菜、水果进行抽检。
万圃源蔬菜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宋广海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市场已实施了三个大型项目,一是容量可达6万吨规模的蔬菜储备库项目。储备库可有助于保供稳价,强化应急能力。二是冷链物流配送项目。总投资3126万元,现已获省发改委批准,并获得了2012年中央财政预算内200万元的投资支持。三是“南菜北运”项目。为解决产地农民卖菜难、销地居民买菜贵的矛盾,市场积极构建稳定的“南菜北运”通道,先后完成了海南、广西、云南“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现已被海南省列为“南菜北运”项目第二户合作企业。
目前,万圃源公司的蔬菜交易厅棚已经成为鹤岗市委、市政府调控菜价、丰富市民“菜篮子”工作的骨干力量。
“鹤岗是煤城,以矿工居多,真正在种地的农民已经很少了。供销合作社又是服务‘三农’的合作经济组织,肩负着神圣的社会使命。市社选择将启动和扩展各种服务项目作为切入点,服务民生,发挥供销合作社应有的作用。”蔺大新说。
如今,老百姓做饭用的液化气大多是供销合作社配送的。鹤岗市社的液化气公司储备站项目是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最大的瓶装石油液化气储备站和检测站,市场份额占到了全市的80%;老百姓吃的菜,几乎百分之百来源于市社所属的万圃源蔬菜交易市场,市场日消费蔬菜282.5吨,让全市市民吃上了新鲜的放心菜;市社还打造了供销合作社的新企业——昌盛海鲜、水产品大卖场。市社几乎包揽了全市鲜活农产品的供给工作,在区域经济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项目也充分发挥了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为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作出了重要贡献。
强基固本与形象建设并重
如今的煤城鹤岗,老百姓对于供销合作社一点也不陌生。走在大街上,挂着供销合作社标志的店铺招牌随处可见。据统计,仅在市区,归属市社的各种店面,总数已达100多家,包括蔬菜市场、液化气配送站、二手车交易市场、宾馆、家具市场以及各种生产资料经营机构……
“改革开放以后,供销合作社的概念已经逐渐弱化,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我们要让老百姓都知道,供销合作社没有消亡,而是强势回归了,而且会大有作为。”蔺大新信心满满地说。
首先,市社开始强力推广供销合作社规范化使用工作。供销合作社所属的公司、市场都统一了标识。目前,鹤岗供销合作社系统的100多个基层单位,已全部按照要求在“招牌”上添加了供销合作社的标识。其次,市社充分利用媒体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不断地向社会发布供销合作社服务民生的作用和改革建设的成果,加深老百姓对供销合作社的印象。市社还特别制作了了一个题为“新供销、新形象”的形象广告片,每天都准时地出现在鹤岗新闻联播之前,整整播放了一年,十分引人注目。当地百姓都笑称,要想看新闻,得先看鹤岗市供销合作社。最后,市社在努力承担社会责任中逐渐受到广泛的了解和尊重。市社将供销合作社自身的职能与社会的需求紧密连结,先后创办和改建了一系列公益性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鹤岗市民的生活做出了贡献。
蔺大新认为,这一系列的措施对增强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的合作社意识、提升供销合作社的整体形象以及扩大供销合作社的社会影响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果不其然,几乎一转眼的功夫,鹤岗市民就接受并高度认同了一个全新的供销合作社。
鹤岗市供销合作社深入民心后,蔺大新没有忘记供销合作社的根本宗旨,那就是服务“三农”。几年来,市社始终把为“三农”服务紧紧抓在手上。除了不断提升农资的供应能力,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之外,鹤岗市社还加快发展了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市社依托《农民专业社法》,进一步规范了现有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使协会、专业社等农村合作经济体系逐步完善,专业合作组织类别不断增多,现已建立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9个。
“田野白菜专业合作社”与翠花集团合作,依托翠花酸菜的品牌效应,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无污染订单白菜的重要生产基地,带动全村98户农民实现了专业订单种植,无滞销的后顾之忧,全村仅此一项就为农民年创收1200万元,堪称跨区域合作的典范。“松鹤糯玉米专业合作社”是市社重点培育的专业合作社,市社万圃源蔬菜有限责任公司注册100万元,与农民签订了糯玉米种植合同,从而带动农户800户。专业合作社坚持民有、民营、民受益的经营理念,注重在糯玉米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农药、新肥料等“五新”上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合作社成立至今,总种植面积达36000平方米,年销售糯玉米收入达260万元。产品已销往上海、浙江、重庆、湖南、湖北等地。随着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带动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在农业生产经营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市社的职工回忆说,以前,市社的办公环境和窑洞没什么两样,冬天室内温度和室外几乎没什么区别,全社只有两台老式电脑,只有办公室有一部电话。在最困难的时候,电话停了,食堂停了,公车也停用了,员工的工资每个月少的也就300-400元钱。别说去兄弟社学习先进经验了,就连去哈尔滨参加系统工作会议的钱都没有。如今,市社不仅更换了全体人员的办公桌椅,还为每一位职工配备了电脑、办公电话,改善了办公环境,修缮了办公楼,员工工资也是翻倍上涨。
在记者截稿前,蔺大新带领两位副主任刚刚结束了去江苏、浙江等地的“取经”之旅。他说,走出去才发现需要学习的经验还有很多,尤其是跟系统内很多优秀、典型的兄弟社相比,鹤岗市社还有很多差距。对于鹤岗市社的未来,蔺大新已经在心中规划好了蓝图,鹤岗市社也正向着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