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有一对重要的范畴是防御和成长,或者说“破与立”。破的是内心防御的城墙,立的则是自我的进一步成长。每个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垒建保护墙,或为了身居其中感到舒服安全,或因久病成疾丧失出逃的力气。然而逼仄的现实又在不停擂动这面墙,让人不得安生。这时若有人在外面拿起大锤敲碎墙壁,帮助你跨出设定界限之外,你的反应多半会如上所述。
目前充斥于中国管理培训界的许多“大师”,某种程度上充当的就是帮助老板们“抡大锤,砸墙壁”的角色。很多中国老板在赚钱这一初级使命完成之后,既无法继续安住于过去的墙内,又不知道该如何逃离寻找新的舒适领域。于是“大师们”先是给他们当头棒喝,再用些许粗浅的国学药渣,混合舶来的西方管理思想碎片,弄一盘“杂拌沙拉”端来。过于饥饿的中国老板们则先是“幡然醒悟”,接着只好将沙拉当盛宴来享用。
该让中国管理者们,更准确地说尤其是中小企业老板们,得到怎样的学习?这就是“立”的问题,恰恰是“大师们”无法回答的。正如学者刘文瑞所言:“在西方,从马奇到阿吉里斯再到圣吉形成了一个学者过渡带……有的偏于研究,有的偏于培训,都具有相应的研究基础……中国则是一种管理知识的杂拌沙拉,有的甚至存在着逻辑冲突,而这正是相应队伍碎片化造成的。”现实之难在于,目前中国管理实践、培训,以及学术领域几套语言体系缺乏共同的根基,很难对接。
“对接之难”不独是培训领域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冰山分层和各种价值体系断裂的缩影。2013年初,几家国内大型民营企业频传高层经理人辞任出走的消息。有的是一团和气的外交辞令,有的则通过微博等更为敏锐的社会化媒体让公众看到了“刀光剑影”。中国民营企业的职业化道路始终艰难,人前高调唱和,人后摩擦不断,失败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便是从上层论,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从下层论,从人治、权术、机会主义而向契约精神、长线目标、治理规范的转化中,若干“接口”的打磨还未完成。
整个商业体系的“接口”打磨不是朝夕之功,需要以社会转型为依托。然而,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对每一个管理者而言,首先是不把自己轻易交给某种一劳永逸的学说,因为“任何学习最终都是自学,任何培训最终都是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