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茶文化的故土。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巴蜀地区已普遍兴起饮茶之风。那时我国与南洋诸国通商,由广东出海至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南部等地,从此茶叶就在这一带传播开来。之后茶叶又随丝绸之路的开辟外传入西亚乃至欧洲地区,同时也不断地通过使者和僧侣向周边国家地区传播,尤其是朝鲜、日本等国。中国茶叶的传播既有通过碧波万顷的海路,又有通过蜿蜒曲折的陆路,在这条“茶叶之路”上既有舟楫横渡的壮观,又有车马奔驰的喧嚣。
当中国的饮茶与各国不同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及宗教意识相融合,就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各民族饮茶习俗。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饮茶风俗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它泛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习惯于喝某种茶,习惯于某些特定的茶具、茶器,习惯于某种沏茶方式或喝茶方式,包括在特定条件下,用上特定的礼仪与语言表达方式等饮茶习惯。
中国人好饮清茶,即为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茶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中国唐代的诗僧皎然有“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的感慨。可以这样说,中国的饮茶深受古老的道佛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喝茶崇尚清心寡欲,恬静平和,淡雅致真。日本、朝鲜、韩国亦是好饮清茶之国。日本的茶道强调“和敬清寂”。朝鲜古代时候,官府人员认为喝茶是很重要的礼节,尤其是司法部门的官员深信喝茶可以让人做到清廉公正。这样的饮茶已不是简单的喝茶品茶,它融入特定民族的思想和信仰,所以从饮茶风俗中也可以了解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茶能助思,亦能反思,即反映人的思想意识。
中国的少数民族和很多西方国家都喜欢加有一定佐料的茶,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欧美的牛乳红茶、柠檬红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风味。这其中有不少有趣奇特的饮茶风俗。
擂茶。顾名思义,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后冲沸水而成擂茶。不过,擂茶有几种,如福建西北部民间的擂茶是用茶叶和适量的芝麻置于特制的陶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细末后加滚开水而成。广东的揭阳、普宁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叶放进牙钵(为吃擂茶而特制的瓷器)擂成粉末后,加上捣碎的熟花主、芝麻、一点盐和香菜,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而成。湖南的桃花源一带有喝秦人擂茶的特殊习俗,是把茶叶、生姜、生米放到碾钵里擂碎,然后冲上沸水饮用。若能再放点芝麻、细盐进去,滋味更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茶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之感。
龙虎斗茶。云南西北部深山老林里的兄弟民族,喜欢用开水把茶叶在瓦罐里熬得浓浓的,而后把茶水冲放到事先装有酒的杯子里与酒调和,有时还加上一个辣子,当地人称它为“龙虎斗茶”。喝一杯龙虎斗茶以后,全身便会热乎乎的,睡前喝一杯,醒来会精神抖擞,浑身有力。
竹筒茶。将青毛茶放入特制的竹筒内,在火塘中边烤边捣压,直到竹筒内的茶叶装满并烤干,就剖开竹筒取出茶叶用开水冲泡饮用。竹筒茶既有浓郁的茶香,又有清花的竹香。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同胞喜欢饮这种茶。
锅帽茶。在锣锅内放入茶叶和几块燃着的木炭,用双手端紧锣锅上下抖动几次,使茶叶和木炭不停地均匀翻滚,等到有屡屡青烟冒出并闻到浓郁的茶香味时,便把茶叶和木炭一起倒出,用筷子快速地把木炭拣出去,再把茶叶倒回锣锅内加水煮几分钟就可以了。布朗族同胞喜欢饮锅帽茶。
盖碗茶。在有盖的碗里同时放入茶叶、碎核桃仁、桂圆肉、红枣、冰糖等等,然后冲入沸水盖好盖子。来客泡盖碗茶一般要在吃饭之前,倒茶是要当面将碗盖揭开,并用双受托碗捧送,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沏盖碗茶是回族同胞的饮茶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