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已经进入了美国市场,但极少以成品茶的面貌出现在市场终端。原因很简单,除了中美饮茶习惯迥异,便是中国茶企经营模式不适应美国市场,或尚未做好适应美国市场的准备。前者是文化折扣问题,后者是营销手段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便为中国茶“真正”进入美国市场,提供了可能性的答案。
对中国茶进入美国市场的最大质疑,是中美经济发展的整体阶段与具体市场环境的不同。显而易见,美国商业模式基本被大公司垄断,连锁(Chain Operation)经营为市场主流;而中国尚处于大量中小型企业竞争阶段。这不仅是茶企业,也是中国快消品企业自有品牌很难“走出去”的重要原因。然而,随着电子商务与细分市场的兴盛,加之美国社区化建设的成熟与完善、中国茶企业的日益壮大,都为这一问题的破解提供了可能。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1年中国人均收入为8390美元,不足美国的17.2%。可以想象,美国普通公众基本可以在其可支配收入中满足其个人需求。因此,利基(Niche的音译,或译为“小众”)市场应运而生。而IBISWorld的年度茶产业报告指出,利基茶品牌正在迅速发展,随之带来的将是茶品牌与品种的繁荣。中小型茶企业,包括茶馆、茶艺馆等立足社区服务的茶商,将会是美国茶产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美国茶叶协会统计,目前全美已有超过4000家茶馆蓬勃发展。这就是说,那种认为需要大型跨国企业、采取连锁经营手段,高投入、大手笔才能进入美国茶产业的困难性想象,已不存在。以社区化经营、家族式传承的中小型茶企业,正在赢得青睐,并有逐步壮大的可能。而与此同时的是,中国茶企业在立足本土市场上不断做大、做强——中茶集团号称2016年销售额可达50亿、张一元单店年销售额就可过亿。宏观地看,中国茶商已经基本完成了向全球茶产业进军的前期准备,跨国茶企呼之欲出。两相对比,一句话:彼之欲蓄,吾之充盈,干柴烈火,燎原可期。
中国茶进入美国市场的第二个障碍,是上文提到的缺乏国际品牌,产品附加值低。中国茶企之所以“屡教不改”,是因为它不是产品营销的策略性问题,而是全球产业分工与转移的战略性问题——过去10年来,中国产业经济正在从利用劳动力低廉优势,承接欧美制造业,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后工业”服务经济转移。“产业升级”是当代中国的关键词之一,而中国茶产业的升级,就意味着产品精细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出现。换句话说,中国茶长期缺乏国际品牌,根本原因是产业整体发展未到火候,出口茶商以低价原料性产品,同样可以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故品牌创新动力不足。而今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劳动成本上升,茶产业出口原料性产品的低价优势逐渐消失,必然促使出口茶商正视渠道与品牌问题。
尽管中美两国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有所不同,但这种不同正好构成了“错位的吻合”。美国在经历后工业社会之后,逐渐向传统回归;而中国正在进入后工业社会,“退二进三”的产业前景为中国茶进入美国市场提供了宏观语境。原料性茶产品的出口,则顺势转移到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尚需大举进入工业社会的欠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产茶国。
关于文化折扣问题,有专家认为没有文化的“立顿”茶是全球市场的成功典范,因此中国茶也应该摆脱沉重的“文化”包袱,才能进军世界。“立顿”有没有文化,姑且不论。但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却不是一个有没有可能、应不应该的问题。文化的传播具有必然性。在世界一体化高度凸显的今天,推动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是每一个茶人的责任,无从推卸。
2011年“立顿”在美销量下降2.9%,但“瘦死骆驼比马大”,它依然占领当年美国包装茶(off-trade)销售市场份额的20%。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性包装产品生产商联合利华(Unilever)的子品牌,“立顿”深受其益——它可以与联合利华的其他产品一并进入超市,拥有极大的市场分配权和与渠道经销商的议价权。这是“立顿”成功的根本原因,而非其“没文化”。但利弊并存,随着“立顿”在美国各大商场、超市、便利店的铺货,它的公众印象已“沦为”了经济适用款(economy option)。欧睿国际指出,正是这一点导致了“立顿”的销售下滑,因为美国人需要寻找“更好的茶叶”。
什么才是“更好的茶叶”?这不是一个产业经济问题,而是文化问题,是对茶文化的定义、标准和表现的描述。谁来判断茶叶的好坏?在种种关于农残、重金属的科学检验之外,“文化”会给出答案(如茶叶评审注重感官的五项评茶法、八因子评茶法,就是典型的中国茶文化)。而如果中国在“茶文化”的世界语境中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尤其是文化定义权,那么毫无疑问,“立顿”绝不会是一个完美的选择。中国茶文化闭关自守,缺乏交流,才导致了“立顿”之流大行其道。如果中国茶企业再因其畅销而竞相模仿、趋之若鹜,则无异于本末倒置的“劣币驱逐良币”。正如德国学者霍克海默所指出的那样:“断言经济乃真正的现实,而精神和文化乃其派生物,这是蹩脚的马克思主义。”精神与文化自有其不依附于经济的独立性,同时还可以给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中国茶文化要在下一场关于“什么才是好茶叶”的定义中,给出自己的答案。而这也依赖中国茶企业的“真正”走向世界。
产量大于销量,是茶产业的世界性问题。这决定了中国茶必须走进美国、走向世界。在分析了可能性之后,这可作为中国茶“真正”走进美国市场的必要性说明。逻辑学原理表明,可能性+必要性=必然性。中国茶及其所承载的中国茶文化必然会真正走进美国,与美国人民互动,而形成一种新的茶文化。
(作者系文化产业专家、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