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冷热”老徐的信合人生
——记吉林双阳农村商业银行新安支行行长徐元章
□ 本报记者 张新若

徐元章正在询问当地农户生产情况。 本报记者 张新若 摄

 

人物档案:

  徐元章,男,1954年生,中共党员。1988年开始在农信社工作,无一笔不良贷款。吸收存款余额达5200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亿元,支持带动致富成功的种养殖户达100多户,收回多年的“老陈欠”贷款370万元。连续11年被长春市双阳农商行评为先进个人;4次被长春市联社评为先进个人;2005年被双阳区人民政府评为首届“五一劳动模范”;2008年以来,连续4年被评为双阳农商行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外勤主任;2011年6月被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人物评价:

  双阳农商行董事长李晓东:

  有责任心、忠诚、追求卓越、敬业、敢于碰硬、不服输,具备其中两条以上足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徐元章则具备了以上所有品质,因此,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信合人。最难得的是他能坚持这么多年,他的人生已经与信合事业密不可分。

  同事卢立国:

  跟他一起工作了7年,他对于工作的热情与执着都让我敬佩。长期以来,他都是我们大家的学习榜样,他乐于助人、乐观豁达的品质难能可贵,能与他一起工作,共同进步,我很骄傲!

 

  6月的一个周六,清晨8点,老徐在自家客厅里来回踱着步子,不停地按着遥控器换台,突然放下手中的遥控器,就往门口走。

  “好不容易周末能在家呆着休息,你又瞎跑啥呀?”老伴儿问道。

  “不行,我还得去单位看看,在家呆不住,心里太闹腾。”老徐嘀咕着。

  这样的情景,经常出现在老徐的休息日中。

  老徐本名徐元章,年近六旬,有着年轻人一样充沛的精力和东北人特有的倔劲儿。做贷前调查从来不嫌路远麻烦,一天连着跑好几户;无论处理多么棘手的收贷任务、应对多么难缠的“赖账户”,他都沉着应对、有勇有谋,最终追回欠款。在他眼里,既没有放不出去的贷款,也没有啃不下来的“硬骨头”。

  然而,你很难看出,这个对待工作始终充满热情、精力无限的“工作狂”是一名疾病缠身的“老病号”——十多年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去年又得了肾炎。

  “其实,我真没有什么可宣传的,我做的都是农信人的本分和职责。”初见记者,老徐显得有些局促,两只手僵硬地贴着裤子边缝,与之前听闻中雷厉风行的“徐行长”判若两人。

  “我没啥经验,就是把农信社的钱当作自己的钱来管,放给讲信用又勤快的人,准错不了,保证每笔都收得回来。”老徐的工作准则朴实而有效。正因如此,在19年的信合生涯中,老徐共发放贷款8.05亿元,并且全部收回,没有一笔不良记录。因为工作业绩突出,去年已年满58岁的老徐被破格提拔为双阳农村商业银行新安支行行长。

  老徐上任前,新安乡信用环境较差,信贷人员精神涣散,老徐可谓重任在肩。然而,执拗的老徐从不在困境面前低头,他不负众望,在一年时间里,使该行的存款由原来的日均5669万元提升到8120万元;原有不良贷款1437万元,目前已收回890万元;不良率由49.6%下降到18.5%,各项指标由原来的全行后三名跃升到前三名。

  热情热心的“徐叔”

  “对工作不热情、对农户不热心,就算不上是合格的信贷员。”

  说到老徐,长岭乡十里八村的村民没有人不知道。

  “没事儿就下乡,跟农户唠。”谈及工作,老徐总是很兴奋,“刚接手长岭乡那会儿,我对各家情况不是很了解,没别的好办法,就去包片儿的村里挨家挨户唠。不用太长时间,讲信用的、脑子活的、腿脚勤的、威望高的,我就全知道了。”

  张家村的养鱼大户刘国月,就是被这么“唠”成优质客户的。

  以前,刘国月家庭生活非常困难,有两笔陈欠贷款7000元。2001年,老徐开始包片张家村,通过多次做工作,刘国月还清了贷款。

  “我们家从我爸开始就在养鱼,以前规模小,主要为了糊口。”刘国月回忆道,“认识徐叔后,他三天两头往我家跑,帮我想办法致富。”

  2001年,老徐帮刘国月办理了4万元担保贷款,用于鱼塘扩建,当年实现收入10万元。

  考虑到要供养三个孩子上学,生活压力大。2003年,老徐又为其出谋划策,“来你鱼塘钓鱼的城里人这么多,但都没地方吃饭,你可以开一个饭馆。”此后,老徐又建议刘国月尝试养猪,当年总共为其办理贷款6万元。“只要他肯花心思干,我就敢给他贷款。”老徐的语气坚定而有力。

  刘国月眼中的老徐,不仅是管贷款的“公家人”,也是处处为他着想的“徐叔”。

  鱼塘和养猪场的规模越来越大,饭馆的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日渐富裕的生活让刘国月很是知足,老徐却还不满足。2008年,老徐建议刘国月养鹿,并为其办理贷款50万元。

  如今,已经成为张家村村支书的刘国月是当地鼎鼎有名的致富能手,每年贷款都在30万元左右,到期从不拖欠。他被长春市政府评为“青年农民创业标兵”和“长春市养鱼大王”。

  “他有激情、有责任心、有韧性、有正气。”提及起徐元章这个老部下,双阳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李晓东一张口就给出了这样的肯定和赞扬。

  凭着记忆,李晓东讲起了曾经一起共事的徐元章。

  在农信社与农行刚分家的那段时间,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居高不下。长岭信用社也概莫能外。长岭信用社辖内共有9个村,三姓村是最大的一个村,也是拖欠不良贷款最多的一个村——930多户人家,欠贷未还的就有300多户,欠贷资金累计40余万元。

  徐元章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分片清收不良贷款的过程中,大家都无奈地摇头,徐元章却主动请缨,说了句“我去”。日日夜夜的奔波忙碌,徐元章对大伙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细心感化,愣是让三姓村260户人家主动偿还贷款,累计收回不良贷款33万元。

  “对工作不热情、对农户不热心,就算不上是合格的信贷员。”这是老徐对于一名称职的信贷员的定义。

  “冷漠冷酷”的徐主任

  “让老百姓背后戳脊梁骨的事,我不能干。”

  外人眼中那个热情似火的“徐叔”,却在家人心中留下不少误解与抱怨。

  “我的亲侄子到现在还不肯叫我一声‘大爷’。”在老徐的心中始终有一块心病,“这辈子我最亏欠的人就是我的侄子。”

  1997年,老徐的弟弟贷款3000元,当年因脑出血突然去世,弟媳改嫁出走,家中只留下一个17岁的孩子。2004年正是清收陈欠款的高峰期,老徐弟弟这笔贷款早已到期,为了清收贷款,老徐思来想去,最后硬是狠下心来把弟弟家的苞米卖掉还清了贷款。

  自此,叔侄俩便有了过节。

  2007年,侄子背着老徐在信用社贷款2笔,共计4.8万元。2008年3月到期未按时偿还,老徐才得知此事。当时有欠款户在背后议论:“这回看老徐咋办,他侄子的钱不还,那我们的贷款也不还了。”

  当时还是长岭信用社外勤主任的老徐顶着巨大的压力,在亲情与农信社利益之间选择了后者。“让老百姓背后戳脊梁骨的事,我不能干。”老徐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收回这笔贷款。

  侄子怕老徐上门收贷,当年没敢回家过春节。随后,老徐听说侄子要把土地外包之后去山东打工,老徐马上找到村社和鉴证机关提前打了招呼,“先别出公证手续,我侄子欠信用社贷款,等还清了贷款再说。”

  有的村民不解老徐的“冷酷”行为:“他不是你亲侄子吗,咋还那么较真儿?”对于村民和家人的不理解,老徐的回答却很简单,“村里人都看着呢,这钱不还,我这工作也就别做了。自己家人不还钱,还怎么张口收别人的贷款?”

  最终,老徐将侄子转让土地承包权所得的6.4万元全部收回用作还贷,利息还差200元,老徐也帮侄子垫付了。

  “绝情”的老徐在清收完侄子的贷款后,哭了,“我弟弟就这一脉骨血,日子过得不好,我这个当大爷的有责任!”

  现在,只要侄子生活有困难了,老徐都会伸手帮一把。虽然这些年老徐没少资助侄子,但叔侄俩的隔阂却并未消除,侄子见了老徐从来都是叫他“徐主任”。“可是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想我还是会这样做,因为这是我的职责。”老徐坚定地说。

  对老徐有怨言的并非只有侄子一人。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老徐一年到头在家也呆不了几天,家人不免时常抱怨。

  “我老伴儿身体一直都不好,前几年还查出患了糖尿病,但我由于工作忙,一直没能好好照顾她,我挺对不住她的。”提到家人,老徐言语不多,可是脸上总有一丝隐隐的歉意。

  “回到家里,也常常会想着工作上的事。”老徐说道,“在家的时间少,孙子都跟我不亲近,有悄悄话儿都跟他奶奶说。”老徐不好意思地笑笑说。


记者手记:   

无悔的人生选择

  25年,无论是担任信贷员、外勤主任,还是担任支行行长,老徐的人生已经定格在信合事业发展的版图上,与信合密不可分。“没有农信社,就没有今天的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尽自己的职责。”

  没有过多浮夸的言语,不会讨巧地“炫耀”过往,内敛含蓄的憨厚性格与干练利索的行事风格形成强烈对比。

  对于这项事业的选择,老徐自始至终不忘初衷,以身作则实现了一名信合人的最高职业理想与毕生追求——手中无不良、心中无遗憾。

    每逢陈欠款清收大战拉开大幕,老徐都带头每天早晨4点到单位,“要赶在村民们早上出门前到农户家里去催收,晚上要挑一些不爱喝酒闹事的农户家去催。”老徐发明的这套催收方法非常奏效,因为他的执着精神,长岭镇没有一户村民存在逾期贷款,也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信用乡镇。

    刚到新安镇时,由于信用环境欠佳,当地信用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不高。为此,老徐经常与信贷员“混”在一起,与大家谈心唠家常。

    “徐叔对大家的好大家都记在心里。”双阳农村商业银行新安支行信贷员李铁告诉我,“去年我家在城里买房,手头的钱不够,徐叔听说后当即就借给我2万元。”受到老徐帮助的不止李铁,支行里员工家的婚丧嫁娶老徐都帮着操办。

    “大家平时工作很辛苦,得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把心思都放在工作上。”老徐笑着说,但自己家的事老徐却很少过问。“老伴都习惯了,我一年到头在家呆不了几天,有啥事等我知道了都办完了。”

    在跟随老徐下乡之后,他给我留下了几种截然不同的印象:在村民口中,他是亲切热心的“徐叔”;在同事眼中,他是永远不知疲倦的“徐行长”;在家人心中,他是不称职的“老徐头”。

    “虽然我今年已经59岁了,但我一定会站好最后一班岗。”如果没有最深的感情,就不会有如此执着的劲头。老徐以其敬业的精神与不懈的努力坚持了他人生中最无悔的选择。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