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峰,字正行,署名墨龙,室曰容舍。1979年出生于河南汝南,童蒙家学,两三岁抓笔涂鸦,四五岁蘸墨写字,少时便名噪乡里,崭露头角。其志向高远又敏而好学,书法师承二王,温润质朴,不激不厉,尽显儒雅风流。三十年间临池挥毫,寒暑不辍,朝夕为课。积年熏陶。痴情古典,浸淫其中,怡然自得而不知寒暑易节。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欲破茧而羽化,当海纳于百川。弱冠便远离家乡,游学于名山大川,访贤于人文胜地。后北进京华,拜师学艺,虚心求教于多位名师门下,领悟书法之道,神乎其技,壮乎根本。誓愿毕生献身书法艺术,注定是一条不平凡的坎坷之路。纵然寂寞清贫,红尘纷扰,然无动于衷,自得其乐,坚守传统之一隅。人不堪其忧,君不改其乐,锲而不舍,无怨无悔。
王登峰写字有股执着劲,为了练习书法曾相继购得很多旧报纸、毛边纸用以临帖。他经常为写好某个字而反复琢磨,就连吃饭的时候也不由得拿着筷子比划。十二年来每天基本写字7个小时以上,利用早晚读帖,每每看到精彩之处便伏案临摹。记得王登峰连续三天四夜研磨朱砂写出的《金刚经》六条平,一天一夜写出的小楷《道德经》长卷。近6000字的作品,竟能如此一气呵成,却不失去灵动,遒劲。可见其顽强的毅力及宁静淡然之心!
王登峰的书法墨气淋漓。既有“下笔必为楷则”的森严,又有“放浪形骸之外”的自然。他的行草书如行云流水悠然自在,既得羲献之法则,又有旭素之颠痴,同时不乏苏米之势态、明清之肆意,具有驰骋奔放的情怀,兼含不激不励的意态,且开合有度,和谐统一,禅化于线条,虚和于笔墨。浓淡枯湿,似有千言万语;点线聚散,好如世间百态。这一切,源于其儒雅淡然的性格和深厚严谨的艺术学养。其通音律,能歌咏,好史书,赋词章。他的草书,有节奏、有情感、有旋律,而又不失传统。欣赏他的书法作品,仿佛聆听一首美妙的乐章,很能引起情感的共鸣。他的榜书大字虽不多见,但见到的必可震撼视觉。其榜书宗法大字鼻祖《泰山金刚经》,参合唐宋诸家名迹,作径尺的大幅,如作小楷,纡徐自如,容与高畅,用笔安详从容似春风过江,结体斜倚相生若山间岣石,风神澹泊雍雅,颇具浑穆宽阔之趣。大楷出入晋唐,得欧体势、颜筋骨、褚精美、虞宽厚。后又上溯魏晋书法,融北碑之雄健,南书之温雅,故有清刚劲达、温润淳朴之美。期其取周秦、两汉之金石篆籀融入其中,必将更趋佳境。小楷得益王献之《洛神赋》,王羲之《黄庭经》,风姿绰约,清新淡雅,笔笔劲道,放大看来,纵是再细微处也不见其笔画的虚弱。每一个字都各有姿态,或含蓄内敛,或放而展之;或静若处子,或动如脱兔;既有儒家之气,佛家之风,又有道家之骨。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王登峰师古而不泥,具其形而传其神。他主张对前人的书艺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突破藩篱。正是这种思想,他博观约取,融会贯通,从而尊法而入,破法而出,终于崭露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书作体势开张,笔力豪放,率意天真。行草熔碑、帖于一炉,气势宏大,遒劲洒脱,龙跳虎卧,跌宕多姿。正如专家所云:“王登峰的书法五体皆能,尤擅楷书、榜书,精于小楷。沉着生韵,疏放通灵。”
近几年来,王登峰曾书写道德经20余部、金刚经20余部、地藏经3部、心经3000余幅、岳阳楼记3000余幅、滕王阁序、兰亭序、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2000余幅等等书法作品分别被同道师友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王登峰曾谈及如何能在翰墨道路上推陈出新,不被淘汰,到达一个又一个高峰?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付出比常人多出百倍的努力,坚持不懈,自强不息。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王登峰在艰辛的翰墨路上一往直前,不断探索,不断地参悟,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其书艺一日千里,笔法日臻成熟,风格绮丽,面目一新。传统一脉,雅俗共赏。登高壮观天地间,醉心诗书不知还;水到尽处天作岸,始见“二王”在眼前。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放清香。百折不挠,七年辩才。王登峰取得今日之成绩,个中酸甜苦辣,一言难尽。
故有歌赋:出自中原沃土,浑朴敦厚;生于书香世家,温文尔雅。汲天地之灵气,悟书道之三味。书生意气,韶华付于诗书去;品读人生,退笔成冢现莲花。砚寒冰坚,墨海泛舟多险浪;帝都米贵,晋唐文章作三餐。常赊明月,斗室徘徊,清白都入字,冷暖皆不惊。孤旅天涯,揽袖清风。心潮逐浪,激越豪情。倚南窗以长啸兮,抚七弦而凤鸣。咀露含英,疏放通灵。居红尘而淡泊,处荣辱益宁静。坚守雅操,秉承传统。切磋切磨,自然天成。且歌且行,玉汝于成。秋色多烂漫,黄花满京城。书宗二王,凛凛神工。清雅之趣,自出奇声。传薪魏晋骨清奇,出入汉唐造化功。飒飒秋风起,熠熠笔生辉。诗书寄古朴,文质且彬彬。笔色光照正行君,逸兴湍飞即墨龙。玉树临风,朗月当空。郁郁芊芊,华滋莹莹。天中多才俊,妙笔写中庸。一心向菩提,风光在险峰。即心是佛,浴火重生。谦谦君子,传薪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