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兰州市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建设现场观摩会上获悉,截至今年上半年,兰州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61家,入社社员16298户,发展生产基地29万亩。农业合作社正成为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助农增产增收的基本主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
合作社筑金桥特色产业富百姓
在7月19日举行的现场观摩会上,与会者实地参观了西固区张家大坪韭黄种植专业合作社、河口乡大红枣销售专业合作社和红古区的“金红古”洋葱专业合作社、守诚专业合作社、兆丰专业合作社5家专业合作社。这5家合作社在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上各具特色,发展良好。张家大坪村书记、韭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俊宗告诉记者,张家大坪在成功申请“金凰后”商标后,品牌效应为种植户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合作社由最初的几十户发展到现在的几百户,韭黄亩产可达2000公斤,产值2万多元,亩纯收入1.3万多元。产品远销到青海、白银、河西等地,每年为张家大坪带来经济收入800万元,户均收入3万元。
建设电商平台构建网销体系
在合作社发展的初期,大多合作社只涉足种植业,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大力发展,兰州市开始多领域发展专业合作社。目前9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规范登记,有绿色产品认证的1个,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9个,基地22万亩,有“金凰后”、“金红古”等注册商标8个,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目前还存在内部管理不尽完善;合作社与社员之间合作意识不强,合作方式松散,有利则合,无利则散,没有真正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发展资金有困难;经营规模偏小,“造血”功能不强;品牌意识不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兰州市社主任倪惠平提出,兰州市将对条件成熟的地方,实现同类产品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探索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的专业合作联社或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同时,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围绕当地优势农产品及特色产业,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认证活动,提高品牌信誉度,着力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社。引导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与合作,增加专业合作社产品品种、满足超市多样化、规模化和常年供应的要求;推行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构建农产品网上销售体系。
(刘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