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种植面积达4150亩,带动农户3200户,订单收购各类蔬菜7900多吨;对接11所高校50多个食堂,配送蔬菜1500多吨,直接带动农户增收100多万元……这些数字印证着浙江龙游建光蔬菜专业合作社实施“农校对接”以来取得的成绩。2010年开始,龙游县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建光蔬菜专业合作社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配送公司+合作社”的流通方式,将农校对接进行到底,在助农增收之外,更是给高校食堂送来一片绿色与安全。
农校对接 开辟新途径
建光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7月,该合作社实行“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行产销一条龙服务,成立之初大力发展以外销为主的蔬菜订单产业。近几年来,随着外销蔬菜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合作社开始把蔬菜销售的重心转回国内。2010年,合作社理事长钟建光带领社员将销售目光从超市转向高校,全力构筑“农校对接”新平台,打造助农增收新模式。
“只要东西质量好,基本没有退货情况。”钟建光说。由于销售量越来越大,合作社渐渐无法满足需求。为此,合作社又采取“订单模式”,联结了3000多农户签订生产种植合同,实行保护价统一收购,确保供应的农产品品质有保证,保障了农产品来源。同时,合作社还新增了具有龙游当地特色的禽蛋加工、发糕制作等订单农业,为23家中小规模养殖场和120多个养殖户搭建了稳定的蛋鸭市场平台。合作社把龙游发糕、皮蛋、腌鸭蛋、蔬菜等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杭州,日平均配送量达4吨以上。仅2012年,合作社蔬菜的种植面积就达4150亩,带动农户3200户,订单收购各类蔬菜7900多吨,经营和服务收入2100万元,创利105万元,二次返利52.5万元。
而合作社为高校长期提供安全、稳定的农产品基地和高效的规模化物流配送体系,可以降低流通成本20%—30%,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食堂成本和学生消费支出,更好地保障了食品安全。
钟建光说,为了确保供应的农产品质量有保证,每年初,合作社都制定“书面合同示范文本”,详细罗列收购价确定方法、技术服务形式及违反合同应负责任等相关事宜,依据合同规范行为。
扩大规模 专项发展
2012年,龙游县社以建光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成立龙游建庆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并与浙江省高校后勤物资联合配送中心签订配送合约,以“公司+合作社”的模式对杭州市11所高等院校的50多个食堂进行配送。
“种植户只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农产品的准备工作,通过物流平台,基本都能全部销售,销售风险降低多了。”钟建光说,“高校通过电脑下单后,基地会首先通知合作社做好收割准备,特别是蔬菜,一般是下单后临时收割,这样可以保证蔬菜的新鲜度。根据调配,一般下午两点左右进行收购,经两三个小时的装车后,即刻运送至杭州配送基地。送到后基地的果蔬通过标准秤称量后,用包装盒足量包装等待运送。第二天早上5点多,配送既定的3辆配送车就开始不停地忙碌,在早上8点前完成全部配送工作。”
农产品受季节因素影响大,传统蔬菜种植成长期慢、保鲜期短,是果蔬配送中的老大难问题。要提高配送速度,果蔬的品种很重要。为此,合作社与浙江农科院合作,积极研发新品种。如今,合作社已开辟培育基地,品种试验成功后将移交给社员和老百姓种植,通过配送安全的种子、化肥、农药,实现统一育苗、统一施肥管理,从根本上统一农产品的质量。
产品质量好了,配送过程的保鲜技术也非常重要。夏天气温高,保鲜时间更短,配送公司通常在物流距离上下功夫,尽量挑选短途的农蔬产品。谈起夏天果蔬的保鲜措施,钟建光丝毫不见担忧:“我们正与农科院合作研发一种高科技的冷藏设备,既可以延长保鲜时间,又不减少果蔬的维生素等营养含量。”
今年年初,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和高校后勤联配中心领导带领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11所院校后勤负责人和采购人员,到合作社养殖场和蔬菜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详细了解合作社的蛋类生产配送流程以及蔬菜种植、采摘、加工、保鲜和运输过程,并对合作社生产规模、品种和质量给予充分肯定。考察结束后,在现有配送的基础上,省高校后勤联配中心又与合作社签订了龙游发糕、馒头、富硒白莲、高山蔬菜等系列产品配送合约,使合作社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农产品销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