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寻找最美乡村信贷员
三十六载赤子情丝丝白发写辛劳
——记山西平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东泉信用社信贷员李德亮
□ 本报记者 李 阳 通讯员 耿立涛 闫永光

  本报记者 李 阳 摄

 

开栏寄语: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奔波于广袤的乡间沃土上;有这样一份工作,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而奉献终身;也有这样一种精神,不为名利和金钱而存活。他们如同那小小的草根 生长在乡村的角落,却书写着令人感动的别样人生……他们就是忙碌在广阔田野中的乡村信贷员。

  走过沟沟坎坎、踏过乡间小路,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普惠金融”的力量。蓝天白云间,他们如灿烂阳光,温暖人心。

人物档案: 

  李德亮,男,1954年生,中共党员。1978年在农信社参加工作,工作36年来,吸收存款余额达到7000万元,累计发放支农贷款9600万元,累计支持农户9000多户,收回各类不良贷款800多万元。连续12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00年被县政府评为县级劳动模范,连续8年被评为优秀党员。

 

  走进老李的办公室,陪伴他的是一盏不知产于何年的台灯、一张看不出颜色的办公桌、一组年代久远的柜子、一张毫无样式可言的单人床和一摞摞荣誉证书。    

  “有事找老李。”大家口中的“老李”,就是山西平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东泉信用社信贷员李德亮。

  今年59岁的李德亮走过了36年的信贷生涯。36年一条路,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变了的,是乡亲们一年好过一年的红火日子;不变的,是他的木讷少言、严谨较真与火热情怀。     

  心系农户 支小扶弱

  “要不是老李,我这小生意哪能做这么大?”  

  36年的信合人生,给李德亮留下两样东西,一是满头的缕缕白发,二是百里相传的百姓口碑。采访中,老李帮乡亲们致富的故事不绝于耳。

  “要不是老李,我这小生意哪能做这么大?”平遥县东泉村健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中毅由衷地说道。

  在李德亮的帮助下,他从加工食品的小作坊开始做起,后来开起了门市部,专门经营黄豆、小米、莜面等各种特色农产品,到现在组织起800多户农民,成立了集杂粮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说起这些经历,我最感谢的人就是老李,他不仅仅只是给我办理贷款,更多的是帮我分析市场、规划发展方向,如果不是他一步步引导我把产业做大,实现规模化,我怎么能有现在的成就?我们的社员也不会过上现在富裕的日子!”张中毅向记者讲述了李德亮和他的故事。

  “当初,我只是经营着一个食品加工的小作坊,也没想过要发展到多大。”后来,老李鼓励张中毅贷款2万元开起了粮食门市部。

  “之前都是做小生意,2万元就算是天文数字了!”张中毅甚至无法想象这笔贷款如何能还上。李德亮却对他说,“这门市部一开张,挣的就不只是加工的钱了,你自己加工、自己销售,这样的门市部在周边还是头一家,只要肯下辛苦,一定错不了!”李德亮的这份信任给了张中毅巨大的动力,果然当年就盈利5万元,从此,张中毅所感受到的不再只是创业的艰辛,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

  如今,张中毅的合作社规模发展速度很快,还定期向农户提供专业的种植技术和防疫知识以提高产量,并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带动周边农民共同致富。

  以心换心  培植信用

  “没有老李对我的信任和帮助,就没有我现在的好日子,他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 

  36年的默默付出,让李德亮成为东泉镇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当地没有李德亮不认识的人,也没有他不知道的乡情民事,这是乡亲对他的信任,也是干好信贷工作的基础。

  李德亮负责的东泉镇彭坡头村,当年信用环境非常差,“借贷不还”成风,如今却是全县有名的信用村,这个600多人的村子累计贷款1400万元,没有一笔逾期还款和欠息,这些都要归功于李德亮的不懈努力。

  “农民是最讲信用的,只要知道了农信社是真心为他们服务的,身边有讲诚信的榜样,他们就一定会尽力还钱的。”老李对记者说。

  农户侯民达,就成了老李一眼相中的那个“好榜样”。

  承包了20多亩果园的侯民达,每年收入8万多元,看着现在生意红红火火,曾经也有着艰辛的经历。

  1995年,侯民达的果树遭遇暴雨没有收成,就连家里仅有的两万元积蓄也被人骗去,农信社的1万元贷款也还不上了,侯民达感觉天塌了。

  可在李德亮的心中,侯民达做事认真、勤快,种植的果树质量最好,损失只是暂时的,他坚信侯民达不会就这么倒下去。于是,他把自家钱借给侯民达,帮他还上贷款,又为他办理了一笔贷款,鼓励他从头再来。

  “没有老李对我的信任和帮助,就没有我现在的好日子,他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

  侯民达的故事在村子里很快流传开来,李德亮的热心与真诚也在感化着村民,他挨家挨户向大家介绍信用社支持农户创业致富的信贷政策,让大家真正理解农信社扶农惠农的服务宗旨。

  渐渐地,农户们的贷款多了起来,为了得到更多的信贷支持、享受更低的还款利率,大家都积极按时还贷,信用环境明显改善,现在该村不但经济发展有了快速提升,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还被评上了信用村。

  该村村长杨玉倡对记者说,“是老李一家家的走访,一次次的支持,让村民们真正认识到了信用的价值。”

  奔走乡间  从不停歇

  “以前骑着自行车满村子地跑,现在是骑着摩托,快60岁的人了,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下乡工作时每见到村民,老李都会习惯性地递上一根烟,先唠唠家常、问问冷暖,但他自己却从不抽烟。说起当年戒烟的决心,李德亮笑到:“咱这信贷岗特殊,你要是爱好多了,人家就想着投其所好。我给你递烟,可以,你可别给我送烟,哈哈……”

  在李德亮心中,乡亲过上好日子才是最大的幸福。为了这份幸福,他的脚步从未停歇。

  自参加工作以来,老李走遍了东泉镇大大小小的90多个行政村、自然村。“以前骑着自行车满村子地跑,现在是骑着摩托,快60岁的人了,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东泉信用社主任巩建国介绍说,老李现在掌管着全社半数的贷款,自老李担任信贷员以来,累计发放贷款1000多万元,没有因违规而形成一笔不良贷款。

  他还不忘“新官理旧账”清收历史陈贷,巩建国回忆说:“前几年,老李为清收一笔70年代的旧贷跑上跑下,最终全部收回;这段时间,他又通过劝说借款人的子女,将一笔1996年的贷款清收回来了。”

  只要是放出去的贷款指定能收回,老李也有着自己的“诀窍”。他出门从不空跑,随身带着贷款明细,只要碰见有贷款的农户,总要问上两句。

  李德亮告诉记者,当地的信用环境不错,在他提前电话催收后,80%的贷户能自觉主动结息,剩下的就需要老李再跑一趟。“这部分贷户不是不结息,有时候是忘了,有时候是差点钱。”这时候,老李常常拿自己的工资垫付。

  巩建国告诉记者,有时候老李垫付个几十块钱,常常自己就忘了,等贷户给他还钱时,老李常用一句“我都忘了,你还记得。”拒绝了。所以,只要是老李收贷,很少有不按时结息的。

  “您退休之后准备做什么?”

  “我还要继续义务收贷,带带新人。”

  “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管理好每一笔贷款,希望信用社越来越好,村里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记者手记:

有困难,找老李!

  “有困难,找老李!”这是平遥县东泉镇乡亲们常说的一句话,可老李的家里人有事,却很少能指望得上老李。

  妻子做好的饭等着他回来吃,可是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不见人影;身在外地工作的儿子逢年过节才能和父母相聚,可饭桌上不见父亲身影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每每这时,李德亮总笑着说,“天气不好的时候,农户不去地里干活,我正好能去家里催收贷款;过年过节外地打工的人都回来了,我得赶紧走访,把该收的钱收回来,再看看他们下一步准备贷多少;到了春节值班,我家离得近,帮家远的娃娃们值值班,那还不是应该的?”

  平时下乡放贷,老李总要到地里看看,发现虫害他也跟着着急:“赶紧想办法,可别影响了收成!”

  面对面采访时,老李总是话很少,显得木讷寡言。随他下乡,一见到乡亲们,老李就有说不完的话。就是这样一个朴实而憨厚的信贷员,为农民致富奉献着自己的心血,而他自己也庆幸,能让农民致富这是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采访结束时,我不禁感慨,人生的风雨和磨难,可以褪去年轻的容颜、衰老健康的机体,却不会熄灭灵魂深处的光芒。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