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3年7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艺之美源于科学

□ 霍艳萍

  大家都知道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让人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第一杯苦茶让大家明白生活中要吃苦才会有成就,第二道甜茶让大家体味辛苦付出后获得的生活幸福,第三道回味茶是让大家回味这人生的多滋多味,这每一道茶都要让大家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而在我的茶艺教学活动中,也发生了一次“三道茶”的故事。

  随着青少年茶文化活动的推广,很多学校开设了茶艺课程,随之出现了一些茶艺教学的问题:老师担心热水烫着学生,就让学生用冷水练习泡茶;学校缺少茶艺活动经费,学生泡茶时就不用茶叶,只是演练泡茶程序;老师追求茶艺表演的舞台效果,强调泡茶动作的优美、准确,却忽视茶汤的质量。种种情况,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茶艺却泡不出香茶的现象。

  在一次茶艺活动中,十几位高中生来到少年宫茶室品鉴铁观音。我先请3位同学泡第一道茶。三位同学动作、程序都非常规矩,没有问题,但奉上来的茶汤却不理想,汤色浅淡,香气较弱,滋味淡薄。我先请泡茶的同学自己品鉴一下茶汤,再引导他们看看投茶量,让他们分析一下茶汤失败的原因。3位同学品饮了茶汤,互相看了看盖碗中的茶叶,得出了水温低、投茶量少所以茶汤滋味薄、香气弱的结论。我再让周边的同学一起品鉴,判断他们的分析是否正确,大家品鉴之后,认可了这个结论。于是,我们决定重新冲泡,我请另外3位同学冲泡第二道铁观音。

  在冲泡第二道茶时,我就发现同学们重新煮了新鲜的水,以保证水的温度。在投茶的瞬间,我还发现其中一个女学生特意又多放了一些茶叶。不一会儿,第二道茶好了,像第一次一样,我请泡茶人先品鉴。“哎呀,好苦呀!”那个多放茶叶的女孩不禁皱起了眉头。我引导大家看看品杯中的汤色,两杯是金黄明亮的,一杯已经是黄褐色。通过茶汤的颜色,我们就知道那个特意多放茶叶的同学茶汤浓了,而另外两杯茶就非常的美味了。看来投茶量也不是越多越好,这分寸的把握要靠自己慢慢摸索。由于第二道茶中有两泡非常美味,大家分享后,都开心极了。总结此次茶汤成功的经验:一是水是刚刚烧开的,非常新鲜;另一个是适当的投茶量才能得到美味的茶汤。接着,我又请另外3位同学冲泡第三道铁观音。

  这一次,同学们信心十足,烧水、取茶、整理茶具,在科学的程序支撑下,这次的茶汤应该都非常美味。当茶汤奉上来的时候,果然看上去汤色都不错,可是一品,其中一杯却急躁的很,而另外两杯茶汤则柔和润滑。这原因其实我已经看到了,是那位同学烧水的时候为了保障水温高,她在水已经开了的时候又持续烧了一会儿,泡茶时水还在滚动沸腾没有安静下来。那位同学听我一说,急忙点头,的确是怕水凉了,直到冲泡才将水拿下来,原来水也要和我们一样,要先静下心来才能泡出好喝的茶。有的同学说,看来光看茶汤色泽也不能直接判断茶汤的质量呀。的确如此,一杯香茶,不是靠学习理论、掌握程序就能沏泡出来的,知识转变为能力是要通过实践才能转化的。光有美丽优雅的冲泡表演过程是不能呈现出真正意义的好茶的,茶艺的核心是冲泡出一杯好茶,而不是追求表面上的优美。

  这三道铁观音,都是用同样的茶、水、器及冲泡程序,但茶汤结果却不相同。每一道茶都让同学们通过实践体验到了泡茶的核心技艺。让同学们明白了“茶艺”不是艺术形式的泡茶过程,而是茶的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总结此次活动,我引导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实践体验到美不是停留在视觉的表象上,真正的美是源于科学的基础。就像这泡茶,动作的优美是不能决定茶汤的质量的,冲泡程序的科学、泡茶要素(水温、茶与水的比例、茶叶的浸泡时间)的科学准确是可口茶汤的基础,而优雅美丽的泡茶表象只是提升人们享受茶的美好感觉。

  对于茶艺而言,茶艺的科学性是茶艺之美的基础,茶艺的感官效果是茶艺之美的外在表现。我们追求的茶艺之美要内外兼修,内在的美是科学的基础,外在的美是人的艺术气质的表现,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带给茶客完美的享受。泡茶如此,做人也如此。无论你的举止多么文雅,只有与一颗真正与人为善的心灵相结合才会让大家真正喜爱你。

  品茶品人生,泡茶的过程就是修身养性,体悟人生哲理的过程。

  (作者系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茶艺教师)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