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7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国产奶粉如何突破重围

□ 本报记者 张成

  日前,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说,目前,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只有32.4公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增长空间很大。然而,遗憾的是,在这个拥有大增长空间的行业,国产奶粉所占的比重却很小。

  6月4日,工信部制定并发布《提高乳粉质量水平提振社会消费信心行动方案》,多个涉及奶粉行业的政策陆续出台,表明了政府部门的决心和力度。7月开始,工信部集合国内100多家婴幼儿奶粉企业召开发布会,部署实施婴幼儿配方乳粉“双提”行动有关工作,提高乳粉质量、提振国产奶粉消费信心。

  6月18日,蒙牛114亿港元收购雅士利,成为中国奶粉领域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收购案。紧接着,品牌价值百亿的完达山传出被收购消息,伊利牵手美国最大牛奶公司,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7月1日,国家发改委对多个奶粉品牌展开反垄断调查后,惠氏宣布降价11%,单品最高降价幅度达20%,其他品牌相继跟进。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进口奶粉遭遇反垄断调查、著名品牌相继降价、行业内部兼并汹涌、管理部门政策频出……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奶粉行业刮起了风暴。风暴的背后,其实是奶粉产业长期无法满足消费的市场现实。国产奶粉如何突破重围?奶粉大战中谁会笑到最后,消费者才是最好的裁判。

  信任崩盘 国产奶粉陷入困局

  7月13日,在北京一家华联超市内,一对年轻夫妇在国产奶粉为主的货架旁驻足了不到半分钟,还是转身去了对面摆放进口奶粉的货架上挑选。“就买这款吧,价位不算太高,而且还是进口的。”站在一旁的销售员赶紧迎上去并顺着他们的目光,给他们推荐了多美滋。这种类似的情景在全国各地的商超中早已司空见惯。“有能力就想给他喝进口的。”这样的选择一旦做出就很难改变,而这种选择导向也代表了当前我国国产奶粉行业面临的尴尬。

  在2008年之前,国产奶粉占据着国内60%以上的市场份额,2年以后,进口与国产实现了双分天下,在此之后,国产品牌逐渐走弱。根据2012年婴幼儿奶粉市场报告显示,前五名分别是美赞臣、多美滋、惠氏、贝因美和雅培,国产品牌中只有贝因美一家。在国产与进口的选择中,最后的胜者往往是那些进口产品,这已经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

  “信任的缺失是国产奶粉行业最大的敌人,恢复信任更是个长期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讲师钟真说。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不信任源于2008年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但是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其实不仅仅是因为三鹿,该事件使得消费者开始审视身边的奶粉,而其后爆出的一系列奶粉安全事件成为压垮奶业的最后几根稻草。

  钟真说,其实我国奶产业的整体恢复情况还是不错的,现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奶粉上,尤其婴幼儿奶粉,信心严重不足。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国产奶粉在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农村的占有率还比较高,但在一线城市占有率就相当低了。

  矛盾凸显 质量与成本的博弈

  “没有优质奶源就难出优质乳品,要把奶源质量控制在自己手中。”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说。中国奶业要想在市场中占得优势,首先要有稳定而优质的奶源,乳业要想走得更高更远,必须从源头上加强原料奶数量和质量的控制。

  从源头上控制,自建牧场的优势很明显,乳品企业可以控制奶牛养殖的各个环节:选择优良品种、选择优质饲草料,控制兽药使用等。企业不仅可获得数量稳定的奶源,而且质量可控。

  虽然自建牧场,提高了质量,赢得了消费者信赖,但质量的提升无疑会使成本增加,这是摆在企业和养殖户面前的两难选择。一方面,质量不佳或无法保证是消费者诟病国产奶粉的焦点,也是其被抛弃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产品质量是必须的;另一方面,提高质量就要增加设施、原料和人力的投入,这些投入意味着成本大幅增加,这对于企业和养殖户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因此,控制投入成本也是必须的。

  钟真说,消费者追求质量,企业追求效益,提高质量与降低成本本来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如何处理好质量与成本的关系是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想破解这对矛盾就必须转变乳业老旧的养殖模式,走适度规模化养殖的道路。规模化养殖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将成本控制在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之内,进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突破重围  合作社+企业组合

  钟真说,大规模的企业化养殖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中国奶业应该走“大型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我国,发展奶业合作社比发展中、大型企业多了一项社会效益。由于我国散养体系庞大,而且多为“糊口型”养殖,奶牛养殖是散养户的经济支柱,如果单纯搞企业化发展,由于企业不可能完全吸收散养户,溢出的散养户断绝了生计来源,将成为社会的负担;而相比于企业,合作社在这方面就有显著的优势,通过组建适度规模的合作社,可以将所有散户吸收进来,既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又能够避免农户外溢,同时还能给企业提供奶源。

  目前,我国的规模化养殖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规模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包括内蒙古、黑龙江等乳业大省在内,小规模养殖依然是奶源供应的主力。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左旗镇瓦窑村秀梅奶牛养殖合作社现有社员15户,奶牛20多头,主要供应内蒙古自治区的两大奶企蒙牛和伊利。理事长云有钱告诉记者:“原奶价格为3.5元/斤,这个价格是奶企定的,合作社没有定价权,随着饲料和人工的成本的不断上涨,这个价格现在连维持现状都困难,何谈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呢?”

  合作社在奶源供应中会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前提是这些组建的合作社必须是比较规范的合作社。钟真坦言,现在很多奶牛养殖合作社徒有其表,表面虽然打着合作社的旗帜,实际依然属于小、散养殖。这样的合作社其实对奶业并没有什么促进作用,其质量也难以保证。因此,应当从政府层面规范和加强合作社的建设,通过规范的组织化推进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最终达到提高奶源质量和安全水平。

  我国奶业的改变在悄然发生,但进步的空间也依旧存在。奶业的未来,需要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努力、奶农的配合,也需要消费者的理性选择、理性消费。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