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是武夷山最有名的特产之一,它是世界中小种茶树的代表,又是乌龙茶类之始祖,有“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赞语。丹山秀水,飞翠流霞,武夷岩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传统工艺的制作,未饮而先闻香,味醇而益清。大红袍的奇珍更给武夷岩茶添上神秘的色彩。“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雪飞一片茶不忧,价况蔽空如舞鸥”,秀丽的山水与古老的茶文化融为一体,不由你不品。
名山必有名茶,武夷岩茶早已闻名。最早赞美武夷岩茶的,是唐代散文家孙樵。他赠送给焦刑部武夷岩茶,生怕被人小瞧了,特地附信说:“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雪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洞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在这里,将武夷岩茶拟人化了。“晚甘”,意思是说饮茶先苦后甜,回味无穷;“侯”,指侯爵,尊贵之人,唐时武夷山尚未设县,隶属建阳县,只能称“丹山碧水之乡”。无独有偶,宋代大文豪苏轼也将武夷岩茶拟人,并著《叶嘉传》,命武夷岩茶姓叶名嘉,意为茶叶中的嘉品。他写道:“叶嘉,闽人也,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唯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另伙,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用闽。”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咏道:“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蔡襄的《茶录》对武夷岩茶作了详细记载。清代大文人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赞道:“武夷(岩茶)享天下盛名,真乃不黍……尝尽天下名茶,以武夷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
曾经有北京的朋友告诉我,他羡慕武夷山人,我以为其所指的是山水,答复却是岩茶。一茶在手,百事无求,讲的是岩茶意味着幸福。有一国家机关领导来武夷山,我以君子之交淡如“茶”的名义赠他一份茶叶,他央告我不要这样做,因为担心上瘾后会让自己倾家荡产,讲的是岩茶象征着财富。更多的游人到了武夷山,揣起十八道茶艺的说明,带回好好实践,从此改变了饮茶的习性,讲的是岩茶好像人生。“千言与万语,不如吃茶去”,禅茶一味,物我两忘,淡泊明志,品出色,品出香,品出了哲理,讲的是岩茶饱含文化。岩茶兼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醇厚的优点,不燥火、不苦涩、多种微量元素调理人身功能最有益处,讲的是岩茶的保健功能。天下谁不说家乡好,谁不夸自己的茶香。岩茶的一根茶便是一条龙的形状,冲泡之后绿叶红镶边。
初识武夷岩茶很难激起美感。没有人赞扬岩茶外形,没有人能直观地讲清品饮岩茶时的独特感官审美,就连武夷山人也自嘲其貌不扬,“粗枝大叶”。然而,小小岩茶,大大世界。武夷岩茶首先大大表现了武夷的山水精神。陆羽《茶经》有云:“茶树上者生烂石,最喜阳崖阴林。”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碧水丹山,幽涧流泉,为茶树生长的上上之地。“香含玉女峰头露,润带珠帘洞口云”,所以岩茶独得天地之灵异。武夷岩茶性格更有如武夷山水,峰峦岩壑,秀拔奇伟,清溪九曲,变化万千。
唐朝孙樵曾拟人化地描写武夷茶,初见“面目严冷”,苦口难喝,实际上为人温和正派,其甘如荠,堪称人中君子。岩茶不是轻薄之辈,厚重如山,岩茶面冷心善,饮茶的感觉一波三折,有如“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最绝的还有岩茶之香,似乎可以集中自然界所有的香气,然后又逐一释放出来。其香得自然连绵,留在杯底,停在齿间,直沁脾肺,存在心里,真的具有“岩骨花香之胜”。君到武夷,看山水如品岩茶;君饮岩茶,杯盏间如见山水。
武夷岩茶更大的内涵是武夷人文情怀。也许有的朋友从其800多个品种的芳名上去理解,也许有的朋友从其制作的过程去体会,或者从茶道的“廉美和静”和“俭清和静”的顺序去争论,再就是从古往今来关乎岩茶的诗、联、字画中,从生动形象的歌舞习俗去品味。武夷茶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核心和灵魂应属于思想上的。
武夷岩茶的哲学含义何在呢?泛舟五曲,有一溪中矶石,上刻“茶灶”两字,书写者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当年他创建紫阳书院,煮茶品茗,吟诗斗茶。其诗云:“仙翁遗灶石,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朱熹出生第三天,其父好友郑安道就以宋朝贡茶名品“月团”作诗相贺,从此与茶结下不解之缘。青年时代朱熹曾戒酒以茶修身明德,终生粗茶淡饭,“茶取养生,衣取蔽体,食取充饥”,也种茶、制茶、烹茶、品茶,生命最后时刻为南剑州一处景点题名,落款竟为“茶仙”。他比较了江茶和武夷茶的区别,认为后者其味不浓不淡,不厚不薄归于中,其味且正且长,醇和适当归于庸,在诸茶中最具有中庸之道。朱子把儒家最高道德赋予武夷茶,激励人们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平天下。这也许就是武夷岩茶中包涵的崇高思想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