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7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国内棉花价格远高于国际水平 托市收储政策为重要推手

□ 王浩

  从每亩单产来讲,中国棉花在全世界最高,差不多是印度的两倍,按说中国棉花在世界上应该非常有竞争力,但实际情况却是,中国的棉花价格成了全球最贵。

  导致这种奇怪现象的最大推手,是国家从2011开始实施的棉花托市收储政策。棉花收储,本意是为了平抑市场价格波动,保护农民利益和种棉积极性,但政策执行三年来,如今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棉农收入增长有限、棉纺工业受损严重,与此同时,巨量的棉花储备也让国家财政承受着巨大的负担。

  2011年以来,棉花收储价格从19800元/吨提高到20400元/吨,今年将继续维持20400元/吨的价格。但与此同时,国际棉花价格却一路下跌到15000元/吨。为了减轻国内高棉价给棉纺企业带来的压力,国家目前实行了3:1的进口配额发放比例,也就是说,棉纺企业要购买3吨国内棉花,才能获得1吨的进口棉花配额。

  3:1的配额比例对于当前水深火热的棉纺企业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但更让企业发愁的却是收储以来,棉花质量的大幅下降。为了能够达到国家收储等级,把高等级棉花和低等级棉花进行搀兑已经成为潜规则,混合之后的棉花,纺高端纱不达标,纺低端纱又太浪费,这让企业很难把握。广东德泰纺织总经理陈娇兰就说,他们现在很害怕从国储库里拍棉花。“拍一捆,挂的牌子是3级,但是里面大部分大概占70%是4级或者5级,可能是把2005年的棉花或者是几个省的棉花都集中在一捆中,质量达不到要求,拍回来的棉花没有办法用,所以都不敢拍了。”

  棉花收储政策出台的最大动因在于保护棉农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但收储三年来,棉农到底获利多少却要打上一个问号,以棉花种植面积来看,尽管2012年收储价格每吨提高了600元,但种植面积同比却下降了10%。对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杨世滨说:“农民种棉花,流通企业收棉花,棉纺用棉花。现在的局面是种棉花的人没有多得钱,使用棉花的人用不起,因此一定是在流通环节产生了很大的费用。”

  山东莱芜一家棉纺企业告诉笔者,收储以来,跟棉花生产相关的要素价格全都上涨,国家补贴的钱很难留在棉农的口袋里。他说:“棉农不叫好,是因为都知道棉花价格提高了,所以相应的一些化肥、农药、种子这一系列的东西,包括现在的采摘成本,都跟着涨钱了,原来1块钱一亩地,现在得5块,水涨船高就是这样。”

  更严峻的现实是,随着棉花收储总量的快速增加,库存风险正在放大。目前,国储库存棉花大约800万吨,相当于我国纺织业一年的棉花使用量,如果再加上2013年的收储,总量很可能突破1300万吨。这就意味着,国家为收储占用了2000多亿的资金,再加上巨额的仓储费用,每储存一年棉花要下降一个等级的损耗费用,可以说财务负担十分沉重。还有人担心,如果库存不及时清理,那今年收储的棉花恐怕连储存都将成为问题。

  如此巨量的库存,就像一个巨大的堰塞湖,悬在中国棉花产业链的头顶,收储政策也走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继续收储,资金压力大,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如果放出库存,市场剧烈波动,又将伤及国内棉农,重创我国棉花产业。世界知名纺织纤维咨询机构PCI公司中国市场总监陈九妹就担心,“全世界棉花用量才2400万吨,中国却有1000多万吨的库存,谁来消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库存开始抛售,将会引起全球价格的下跌,所以大家就担心棉花库存越走越高,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家都不知道棉花市场会发生什么,不过肯定的是市场要通过一次比较大的调整。”

  面对当前困局,也有声音认为,尽管国内高棉价对棉纺产业造成冲击,但倒闭的都是一些规模小和产品低端的企业,客观上也促进了产业升级。但现实却是,棉纺企业都在围着棉花转圈,根本没有精力去抓管理和产品研发,有门路搞到配额的轻松淘汰那些一心搞创新的。而安徽华茂董事长詹灵芝也表示,即便是要产业升级,也要通过更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如果这个企业完全在一个公平的条件下竞争还是倒闭了,那这个企业就是该倒闭了,如果在不公平的环境下倒闭了,那倒闭得太冤枉了。我们的纱要到国际市场去竞争,可是我的棉花不能到国际市场买,我们只有一个请求,帮我们公平地到国际市场上竞争,我没有想多给企业一个什么政策,只希望公平竞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